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订单农业推广优质麦稻,“稻虾共作”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区,拓展生态增收产业链

张海云: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华云米业组织安排无人机为订单种植户进行飞防植保服务。

    ■ 宣金祥 范正磊 单传佳

    仲夏时节,热浪滚滚。安徽省天长市大通镇便西村大片稻田里,福生家庭农场主李福生正在给栽插不久的秧苗追施返青肥。

    “三年前,华云米业在我们这里推广‘订单农业’。咱家和10多个种粮大户与公司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咱只管按单种田,公司包收。和去年一样,今年咱家种的也是优质稻,棒着呢。”李福生说。

    李福生所说的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长市华云米业有限公司。近年来,该公司在大通镇大力推动订单农业,引导种粮大户种植优质麦稻,发展“稻虾共作”,企业增效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乡亲们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富裕更美好的日子。”华云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徽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张海云说。

    订单收购,农户公司双赢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20来岁的农家女张海云就开始做“粮贩子”,帮助农户销售小麦和大米。2003年,她与丈夫创办了华云米业有限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普通麦稻越来越不受消费者欢迎,卖不出好价钱,而当地种粮户追求高产,习惯种植普通杂交稻,产量高的年份,农户粮食积压,不得不低价出售,收益受到很大制约。

    面对粮食市场的变化,2017年,张海云改变过去“来者不拒”的收购方式,开始引导农户种植优质麦稻,实行订单收购。“消费者更喜欢优质麦稻,农户种的粮食不愁卖,还能多挣钱,公司也有了充足、稳定的货源,这样就实现了双赢。”张海云说。

    张海云选择生产条件好、生态环境优的大通镇,作为订单农业的生产基地。在她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当地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多个家庭农场、100个种粮大户以及周边小农户聚拢在华云米业旗下,与公司签订订单协议,种植优质麦稻达10多万亩。

    华云米业引进了既受市场欢迎又适宜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镇麦12”等优质小麦良种和“丰两优香一号”“南粳5055”“全香优19”“紫金糯”等水稻良种,作为订单种植的主打品种,平价供应给种植户。麦稻收割后,公司以高出市价0.10~0.15元/斤的价格收购,集中加工销售。

    公司还平价提供农肥、农药,聘请农技人员举办培训班,为订单种植户传授科学种植技术,现场指导种植户科学栽插、灌溉、施肥与植保。订单种植户改变过去水田漫灌、施肥喷药“一炮轰”的传统习惯,严格按绿色生态农业标准生产,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又提高了粮食品质。

    “3年来,公司每年要收购7万多吨优质麦稻。由于品质可靠,我们收购的粮食非常好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公司每年向种植户返利200多万元,也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张海云说。

    稻虾共作,种养效益翻一番

    近年来,“稻虾共作”在江南地区做得风生水起,并渐渐北移。天长市大通镇毗邻高邮湖,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稻虾共作”,但由于许多农户长期实行麦稻轮作,不习惯也不太愿意尝试这一新模式。

    2019年,大通镇成立天长市稻虾产业协会,张海云被推选为协会副会长。这一年,她带队走村入户,向农户宣传“稻虾共作”的好处,先后联结了600多家农户参与“稻虾共作”。华云米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更加激发了种养户的积极性,短短两年,“稻虾共作”面积就达到了5万亩。大通镇以此为基础创建稻虾产业示范区,并争取到省、市两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支持。

    为了确保虾田米的质量,张海云从外地请来稻虾稻鱼种养能手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养户按照绿色生态种养规程生产,公司还适时注册了“龍硕”商标,利用公司的销售渠道大力推介虾田米。投入市场后,他们的虾田米受到欢迎,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卖出了比普通大米高出一倍多的价格,种养户亩均增收800多元。

    近年来,华云米业还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生态增收之路。2017年,华云米业成立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农户麦稻秸秆和谷壳,生产加工秸秆、谷壳颗粒,出售给当地一家发电厂用于发电。此举不仅减少了污染,还为当地种植户增加了250多万元经济效益。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