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新冠病毒溯源情况

新冠病毒由实验室引入“极不可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世卫组织召集的新冠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的联合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球的溯源研究有了良好开端。7月22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新冠病毒溯源情况。

    联合专家组确定了病毒出现途径的四种可能性: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

    “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这份报告是一份很有价值、权威的、经得起科学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报告的结论是科学的,产生的过程也始终坚持科学原则。”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回顾了报告的来历。

    曾益新介绍,今年年初,世卫组织国际专家组正式来华开展病毒溯源工作,病毒溯源全球研究中国部分的工作。“中国秉持公开、透明、科学、合作的原则,全力支持世卫专家组工作,我们和地方政府一起尽全力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完全满足世卫专家参访的要求,让世卫专家去了所有他们想去的单位,包括金银潭医院、华南海鲜市场、武汉病毒研究所等9家单位;会见了所有他们想见的人,包括医务人员、实验室人员、科研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和商户、居民、康复的患者等等,溯源专家对每个问题、每个数据都认真分析、深入研究。”曾益新说。

    这次溯源研究报告是全球溯源研究的中国部分。曾益新介绍,专家组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与新冠病毒关系最密切的冠状病毒,从序列来看是和新冠病毒同源性最高,但是这些病毒仍然不足以证明是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尽管同源性很高,但还是有一定差距。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动物和环境检测等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联合专家组最终确定了病毒出现途径的四种可能性:第一种,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是“可能到比较可能”,也就是从动物宿主直接溢出到人是“可能到比较可能”。第二种,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通俗讲就是病毒自然宿主是某种动物,动物通过中间宿主再过渡到人身上,这个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第三种,通过冷链传入,在去年各地的一些散发疫情中陆续发现了冷链传播有可能引入病毒,所以认为是可能的。最后一种可能性,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

    如今,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已经在全球开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表示,把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搞清楚了,就可以回答传染病病原是哪儿来的,这既对本次传染病的发生有重要价值,也对未来防控其他传染病有重要借鉴意义。

    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未设计、研究、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会上,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袁志明再次就有关病毒实验室泄露的谣言作出科学回应。

    袁志明对其中三点作出强调:第一,2019年12月30日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接触、保藏和研究过新冠病毒。第二,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来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第三,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保持新冠病毒的“零感染”。

    袁志明肯定地说:“武汉P4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人员队伍、工作方式和目前世界上运行的其他P4实验室是一样的。”

    袁志明还介绍,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病毒研究所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平台、技术和人才优势,迅速确定是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得到了病毒毒株,测定了全基因组序列,并于2020年1月12日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全基因组序列。“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为全球开展病原检测、抗病毒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全球抗击疫情赢得了时间。我们在分离获得新冠病毒毒株后,组织开展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究和动物模型的建立工作,为科技抗疫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就世卫组织发布的第二阶段病毒溯源计划里,将“中国违反实验室规程造成病毒泄漏”这个假设作为研究重点之一,曾益新评价道,这透露出的是对常识的不尊重和对科学的傲慢态度。

    “到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没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武汉病毒所没有开展过冠状病毒增益功能研究,没有所谓的人造病毒。”曾益新表示,对于“违反实验室规程导致的病毒泄漏”这种提法,既违反常识也违背科学规律。

    “特别重要的是,世卫专家组亲自到武汉病毒所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病毒由实验室泄漏极不可能的结论,专家们都是各个领域非常权威、很有经验的,都是世卫组织精心挑选的专家。所以对他们的结论,我们应该尊重。”曾益新说,“第二阶段病毒溯源应该在第一阶段病毒溯源的基础上延伸,经过成员国充分讨论磋商后开展。对第一阶段病毒溯源时已经开展过的,尤其是已经有明确结论的,不应该再重复开展。而应该在成员国充分广泛磋商的基础上,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开展早期病例搜索、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中间)宿主等方面的溯源工作。”

    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

    随着多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溯源的持续研究,已经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的出现时间早于先前的已知时间。

    会上,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举多例介绍:2019年11月,一位意大利女性的皮肤活检多处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原位杂交反应性。2019年11月27日,在巴西一个市采集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1月17日,美国有9个州常规献血存档样本新冠病毒检测抗体有106份呈现阳性反应等。

    梁万年认为,这些例子表明,武汉可能不是新冠病毒突破界面的第一现场。他指出,在进一步的病毒溯源过程中,动物溯源还应该作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在动物源性的引入途径,尤其是从自然宿主到中间宿主再到人,是从‘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所以特别建议今后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甚至把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在这个方向。”

    同时,王辰表示,冷链传播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现的一个新的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个现象造成传播的证据链相对比较完整。他建议,接下来应当将冷链作为一个重点的溯源线索。“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全球各地人员和物品往来的情况下,冷链环境下,人—物的传播加大了病原传播的复杂性,特别值得进行调查和研究。”

    曾益新表示,在接下来的病毒溯源过程中,中国部分的溯源报告为下一步全球框架下多国多地共同开展溯源研究指明了方向。下一阶段溯源工作应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筹协调下来开展,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多国的优秀专家们深入开展,要坚持科学家为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

    “此次世卫组织召集的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国部分的工作是一次出色的国际合作。”曾益新说,希望参与到此次溯源研究的国际专家团队能够继续在下一步的溯源工作中发挥作用,把他们的宝贵经验充分运用到后续的全球溯源研究工作中去,彻底弄清新冠病毒的源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