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特派记者 田梦迪 韩亚聪
□ 实习生 刘官硕
“娟儿,睡了吗?”“没睡。”
7月24日凌晨1点多,来自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留庄营村的两位小姐妹还在聊微信。
对话框里,一边是本村一家夜市的经营者李朝娟,受连日来的暴雨影响,她已经近半个月没能出摊。
前一天下午,她从手机上持续关注最新的暴雨信息:牧野湖倒灌,上千名志愿者自发赶去护堤;卫河决堤,8辆重卡投河堵决口……
看着从各地赶来的消防官兵,开着冲锋舟、皮划艇一刻不停地救人。李朝娟抹了抹眼泪,“我弟弟也是当兵的,真看不得这个。”
“一线救援的无名英雄又是谁的弟弟?他的家人该有多担心。”想到这里,李朝娟坐不住了,她将给自家准备的最后10笼蒸饺放进保鲜箱,骑着电动车往牧野湖边的救援一线赶去。
在这里,成百上千志愿者围在沙堆旁,往编织袋、裤子里装沙,并接力运输,筑起一道防洪沙袋“堤坝”。
回去后,李朝娟辗转难眠。凌晨1点多,似心有灵犀般,住在离她不远处的好朋友王霜发来微信。
王霜家在500米之外的宝龙小区,那里停水停电,她已经连续两天来李朝娟的店里蹭空调和网络了,每天晚上回家前都从摊儿上拿走一包馒头回家吃。
“蹚水走回家,几百米的功夫,路上的人都在问我从哪儿买的馒头,都是认识的街坊邻居,一人分一个,一大袋馒头到家就只剩俩了。”一连两天情况都是这样,王霜想起了做点什么的心思。
“咱们干点儿啥吧。”两人在微信上一拍即合,考虑到有些地方烧不了热水,连方便面都泡不开。但现在很难买到肉,蒸馒头又怕咽不下去,她们决定蒸花卷,“实在、顶饥,还能有点味儿。”
说好之后,李朝娟连天亮都等不到,当即就起来,带上家里的一袋面粉到店里开工。凌晨1点49分,她在朋友圈和留庄营村妇联活动群里发布了信息“明天早上谁有时间可以去院里帮忙蒸花卷,打包”。
和面、制油酥、做生坯、进蒸屉,凌晨4点54分,第一锅花卷已经出锅。这时,李朝娟继续在手机上发布“谁有时间来送花卷,家里停水停电的、救援人员我们都免费供应”。
凌晨5点多,一个,两个……十几个,庄里来帮忙的姐妹们带着工具迅速集结在一起。李朝娟发现面粉不够用了,在群里喊话之后,庄上的姐妹,一家家送来还剩半袋的面粉、酵母、大葱、油等原料,她们默默戴上口罩开始干活。还有很多想帮忙的姐妹,因为害怕这里原料和工具不够,直接在家蒸完送到店里。
花卷一笼笼出锅,网上的信息也迅速传播开来,停水停电的小区、学校、医院、部队、安置点纷纷打来电话,有人要500个,有人要上千个,李朝娟的花卷供不应求。
早上七点多钟,面粉再一次告急。王霜在附近的超市、粮油店四处求购,但这类物资早已被抢空,她只能先给老板留下2000元预定,同时把求购面粉的信息发布在各微信群和朋友圈。
先是王霜的朋友、附近的业主,送来面粉、矿泉水等必要物资,慢慢地,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来自上海、辽宁、山东等地的爱心人士源源不断送来上百斤面粉、油、矿泉水等,旁边的米粉、小碗菜、黄焖鸡门店也纷纷拿出锅具、蒸箱、大簸箕等工具和店里备的食物,加入蒸花卷的队伍中。
从十几人增加到上百人,蒸花卷的团队开始了三班倒,还在社区不远处市值一幼新二街分园开辟了第二制作点。
25日中午1点多,记者到留庄营村时,正值太阳暴晒。红色遮阳篷下,一群人已汗流浃背。她们麻利地忙活着,切菜、擀面、抹油酥、做生坯、装进笼屉开蒸……十几位大姐中年龄最大的有五六十岁,一整天的站立工作后,腿已经有些肿了。
“我儿子是名交警,他在水里泡了一天后,回家告诉我只吃了三块饼干。我就想我在这里做花卷,给别人的孩子吃,也就是给我孩子吃了。”其中一个大姐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她的儿子是在前线抗洪的交警。
刚出锅的花卷正在大风扇边上散热降温,晾凉后装袋,“有的被我们骑着自行车、电动三轮送到地方,有些志愿者会直接来取走。”李潮娟和王霜的朋友们也主动接单,将花卷送至新乡工学院、新乡学院、妇幼保健院等需求量大的地方。
采访过程中,李朝娟的手机还在不停响,她向记者展示了最近的通话记录,辽宁大连、山东泰安、河南郑州……除了需要花卷的求助电话,更多人想进行爱心捐赠。“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关心着我们,很多外地朋友还捐来物资委托我们送到救援点。”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李朝娟和王霜原本打算“每人投入2000元”的计划,只昨天一天,她们就消耗了800斤干面粉。
中午时分,气温已高达32℃,太阳几乎把店门口码着的矿泉水烤成热水,前面摆着不知谁送来的两个冰柜,想把矿泉水冰一下再送至前线,为救援队解暑。
此时,王霜的丈夫刚从受灾更严重的卫辉市回来,他的上衣已经湿透,“昨天刚和上千名志愿者到牧野湖筑防护堤,上午去卫辉送了一批物资。”错过午饭的他拿起花卷猛塞了两个又继续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