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乡村振兴

重庆市万州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因地施策 盘活“空壳村”


    ■ 周志华 谢作文 徐志华

    乡村要振兴,村集体经济必须发展壮大。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因地施策,突出造血功能,积极开拓思路,创新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目前,全区“空壳村”已全面消除,并涌现了一批村强民富的富裕村。

    提质增优,做强传统种植业

    过去,分水镇石碾村是一个“空壳村”,村集体账面上空空如也。近年来,该村因地施策,积极开拓思路,大力发展青脆李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也实现了增收。

    石碾村地处悦君山南麓,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村民有着种植青脆李的传统,但以前,大都是散种在田边地角,没有形成规模,品种单一且欠优良。2000年,石碾村成立青脆李专业生产合作社,引导村民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优质品种,并实行统一管理和营销。如今,石碾村青脆李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年产李子万余吨,果农种植、管护等技术已非常成熟,成为当地青脆李种植的先进村和模范村。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了青脆李,最多的有200亩,最少的也有10多亩。一般散户每年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石碾村党委书记舒权辉介绍说。

    2020年,石碾村投入50万元,购置了1辆皮卡车、30台喷雾器、20把电剪等农机具,并成立农机合作社,在方便本村果农管护的同时,为其他村的果农提供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舒权辉算了一笔账:农机合作社目前替其他村代管的李树有250亩左右,按每亩875元算,可收入22万元;合作社有20万株树苗要销售,可收入20万元;李子培训学校也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数万元收入。“今年的村集体收入会大幅提升,预计能首次突破50万元。”

    干部带头,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

    万州区柱山乡云安村地处高山,多年来村集体经济也是一片空白。2013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大富,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目标: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头几年,村“两委”干部,尝试种植了大球盖菌、蜜本南瓜等多种经济作物,但由于种种原因,均以失败告终。2018年,村“两委”引导村民种植粉黛李,并牵头成立了豪迈农业合作社,村干部带头入资,让村民以土地入股,从中分红。村民也积极参与,种植面积很快达到1000多亩。今年,粉黛李树挂了果。

    2019年,云安村村“两委”抓住万州区百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的发展机遇,投资养殖生态猪。张大富又带头出资,其他3名村干部积极响应,将自己前些年做生意挣来的积蓄全部拿出,建设了2个单元的养殖基地,当年正式投产。

    为降低生产成本,4个村干部的家属都轮流到基地管理。2020年,基地出栏50头母猪,村集体经济入账5.6万元。“今年底,生态猪养殖基地预计出栏生猪2500头,按目前的市场价,能收入11万余元。”张大富说。

    联办企业,企业集体村民实现“三赢”

    走马镇龙咀村地处高山之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以前,村集体没有自己的产业,不但没有收入,还欠了一些债务。

    2014年,一位返乡创业村民开办了一家石料厂,生产路缘石、广场砖、石栏杆等产品,生意一直不错。2019年,老板想扩大规模,可资金一时周转不开。镇、村干部上门调研,提出由村里投资联营。经过协商,村里投入50万元资金,既帮企业渡过了难关,又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联营以后,企业越办越好,2020年,村集体收入8万元。

    联办企业带来的好处不仅体现在村集体经济上,村里和周边的村民也成了受益者。龙咀村党支部书记向有山说:“我们积极引导村民到企业务工,增加收入,平均每天都有50人左右在矿业公司务工,年用工达到2万余人次,每年的务工总收入超过300万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