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茫茫,“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在认清生活的艰难险阻,在认清人性的扭曲后,依然勇敢地迎着风、迎着雨,勇敢地活着,勇敢地面对,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欣赏一路花开,用心去拥抱每一处风景。
■ 闫玲
麦家《人生海海》的故事从遥远的地方飘来,讲述的是“我”的童年记忆与归来后的转变,借用“我”的一双眼睛去看人性阴暗与私密的角落,借用“我”的一双耳朵去倾听如海人生中的高歌与低喃。
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上校,是作者在《人生海海》中精心塑造的一个传奇人物。《人生海海》以抽丝剥茧的笔法,一步步呈现当苦难的浪头向他拍来的时候,知道怎样在风光处耀眼,也知道如何在卑贱中自处。
抗日战争时期,怀着家国仇恨,上校选择了参军,机缘巧合之下,练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金一刀”的名号在战场上传扬,也因此造就了他传奇的前半生。为了解开爷爷的心病,老保长来到“我”家向爷爷讲述了上校的过往和小腹刺字的缘由,那是一段遮掩着荣光的屈辱历史,也是英雄的光辉史诗。这一剂猛药,救回了爷爷,也彻底改变了所有关联者的后半生。也正是因为这跌宕起伏的过往,让上校成了旁人猜测的对象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把猫当儿子养”,上校对猫的喜爱更像是一种寄托,寄托他消逝的爱情和忘不掉的过往。
在文字的斑驳中,想要知道上校秘密的人和藏着秘密的人如同黑暗森林中的猎手和猎物,于静谧处展开无声的搏斗。“文革”时,渴望立功的红卫兵窥视上校身上的隐秘,却因此失去了双眼,带着残废的双手开始了亡命生涯;爷爷洗清蒙在自己儿子身上的污名告发了上校;在公审大会上,疯狂的父亲带着无知的群众用最羞辱的方式将上校最深刻最隐秘的耻辱放在了惨白的灯光下,剥去了他最后的体面,人性的阴暗污秽成为压倒他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那个十几年苦难都没能打倒的硬汉崩溃成一个稚童——上校疯了。
当“我”飘洋过海怀着无比怀念且复杂的心境再次踏入双家村,从那一张合影开始,才真正完整看到上校跌宕起伏的一生。林阿姨的再次出现让上校晦暗的人生画上了休止符,如同一束阳光驱散了上校后半生的阴霾。爱情不过海海,作为上校唯一心动过的女人,在最后出场,却贯穿了上校的一生。从战场上血与火中萌芽的爱慕到和平年代歌舞升平里沉淀的相思,从爱而不得的愤懑怨恨到久别重逢后的生死相依,一次次跌倒爬起,一次次微笑面对,饱经风霜与鹤发童颜的形象对比,让这种混杂着热恋与救赎的爱情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和洗礼显得弥足珍贵,让人深怀敬意。
而在漫长的等待中,爱情的轨迹照亮了上校的余生,晚年的他不仅拥有了自己一直渴求的平凡世界,还拥有了纯真的心境,女性的细腻与母性的光芒在最后一刻迸发出极大力量,让“我”从故事的聆听者、见证者,成为参与者。读到这里,我早已潸然泪下,心碎不已。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海海人生,没有活色生香的回忆,也没有悲天悯人的得非所愿,只有与之握手言和。
屈辱、矛盾、理解与情感的升温,作者为其笔下卑微存在的去向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自我修复。“大人不记小人过,谢谢你”。这是一切的导火索小瞎子,对“我”的感谢。就像书中说的:“这个不经意间的所谓的善举给我留下经久不息的安慰,这是我的胜利,我饶过了他,也饶过了自己。我战胜了几十年没战胜的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激烈的鏖战,敌人都死光了,一个不剩,我感到既光荣又孤独,孤独是我的花园。我开始在花园里散步,享受孤独留给我的安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不如意,书面如镜,从字里行间闪过的长度正是我们在不断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来去之间,将蒙尘的心灵清洗得纤尘不染。人海茫茫,“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在认清生活的艰难险阻,在认清人性的扭曲后,依然勇敢地迎着风、迎着雨,勇敢地活着,勇敢地面对,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欣赏一路花开,用心去拥抱每一处风景。
故事读完,却始终让人有一种情绪郁结在心中,细想开来,是一种阴差阳错世事坎坷的缺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我们在各自人生的小道上,努力地塑造自己的生命姿态,虽然一路走得磕磕绊绊,但却一直诚恳地用本能追寻着信仰。无论前路多艰,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希望,眼里便一定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