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PDF版下载

版面: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焦裕禄精神像“焦桐”一样根深叶茂


    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广场。 苏晨/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苏建军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同志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带领兰考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将万亩盐碱地变成良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干事创业、一心为民的英雄赞歌。焦裕禄在带领全县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进行坚决斗争,奋力改变兰考面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优秀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意志品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14年3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几十年来,焦裕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中不断发扬光大,一直传承在祖国大地希望的田野上。

    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这是焦裕禄对完成党交办任务的坚定表态,也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不悔承诺。

    调任兰考前,组织上曾明确地告诉焦裕禄兰考是个困难县,要他在思想上有个充分准备。

    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在他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来到兰考后,焦裕禄面临的是严峻的现实:县城内密密麻麻散布着沙丘和洼坡,风一起,漫天黄沙,日月无光,一片片荒凉的盐碱地在冬日下泛着白光,还有火车站里背井离乡的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困苦的群众交织的画面强烈震撼着这位早年有着逃荒经历的县委书记。

    焦裕禄认识到要在三五年内治好沙、水、碱,必须把兰考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情况摸清摸透,来到兰考的第二天,他就深入农村调查。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0多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取得了战胜“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植树造林、翻淤压沙、挖河排涝、改变盐碱等一系列改变兰考面貌的规划。

    走访调研的那段时间,焦裕禄正患着肝病,许多人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劝他在办公室听汇报,但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

    1964年春天,除“三害”取得重大进展,病痛也在折磨着焦裕禄。他左手经常揣在怀里,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用一根棍子顶在椅靠上。日子久了,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牵挂着抗灾工作,临终前要求组织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多天,事事亲力亲为,密集走访、蹲点调研,形成了正确的治沙、治碱、治涝的思路和办法,为改变兰考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兰考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

    焦裕禄经常教育全县党员干部:“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兰考期间,焦裕禄一直要求县委办公室及所有农村干部,在大雪封门的时候,不能坐在办公室烤火,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特别是要解决好那些无房户、断炊户的居住和生活困难,确保人、畜安全过冬。“安排好群众的生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1963年1月16日傍晚,天气格外寒冷,大雪纷纷扬扬。上级拨来的救济棉衣到了兰考,焦裕禄想到这风雪之夜灾区群众还在挨冻,就连夜行动,带领干部立即把棉衣发到群众手中,发完棉衣,已是凌晨1点多钟,但他没有歇息半刻,又拉着架子车送棉衣到爪营公社去,一路上天冷雪滑,累得满头大汗。虽然辛苦,但焦裕禄却更关心群众冷暖,他说:“比起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这点辛苦算什么。想想正在受冻的群众,你就再也感觉不到累了。”

    一天夜里,焦裕禄刚看完文件准备睡觉,忽然狂风大雨。他披上雨衣就出去了。爱人和孩子在火车站找到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出来看一下县城里的水能不能排出去,城关镇有些群众的住房不牢固,我去转了一圈看看。”第二天天不亮,焦裕禄马上开会安排全县干部群众排水。会后,焦裕禄脱去鞋袜、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和同志们赶往水灾最严重的村庄。

    焦裕禄在深入农户访贫问苦时曾来到社员张传德家,看到张传德的爱人抱着一岁的男孩不停地流泪,忙询问孩子的状况,得知孩子患病在当地治疗了一个多月不见好转后,他立即给县医院院长高芳轩打电话,又写了一封信让张传德带上到医院。孩子住院期间,焦裕禄3次电话询问病情。经过25天的治疗,孩子痊愈。张传德夫妇非常感激焦书记的帮助,逢人便说:“是焦书记救了俺孩子的命!”

    这个原名叫张徐州的小孩,在焦裕禄逝世后,改名叫张继焦。张继焦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焦书记的救命之恩!”

    ……

    熟悉焦裕禄的干部群众都说,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焦书记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焦裕禄生活极其简朴,他盖了多年的一条棉被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帽子戴了七八年,风吹日晒变了颜色;鞋底磨透了几次,补了再穿都舍不得扔。他常说:“等到国家富强了,群众生活富裕了,再买新衣服穿。目前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咱也得为国分忧,过几年紧日子。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革命工作,怎么行呢?”

    在今天的兰考县,人人都知道焦裕禄让儿子补戏票的故事:焦裕禄刚来兰考不久,他的大儿子焦国庆去看戏没买票。焦裕禄知道后严肃地问道:“以干部子弟的身份看戏不买票对吗?年龄小就知道占公家的小便宜,长大了就会贪大便宜,这是很危险的,是一种剥削行为。” 焦裕禄从自己兜中掏出了两角钱交给了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从小就要养成公私分明、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不要以为爸爸是县委书记,就搞特殊。明天把钱送给检票的叔叔,向他承认错误。”

    因为家人看“白戏”,焦裕禄还起草了影响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干部十不准》。

    对待家人、亲戚,焦裕禄一直教育他们不能贪图享乐、怕苦怕累,要勇于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思想和身体。

    焦裕禄爱人哥嫂为了让儿子能在县委当个通信员,曾和他说了很多次,焦裕禄简洁地回答道:“我是县委书记,不能违反国家政策随便用人。现在农业上需要知识青年,叫他在那个广阔的天地里好好干吧。”

    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了,许多人都来介绍工作,面对众人的“热情”,焦裕禄却说:“不能让她去干这些工作,她长这么大,还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一定要找个又脏又累的活儿让她干,补上劳动这一课。”他亲自将女儿送到食品加工厂,对厂长说,你把她分到酱菜组,这对改造她怕脏怕累的思想有好处。你们不要因为她是我的女儿就另眼看待。

    1963年1月中旬,焦裕禄看到县委墙上福利救济名单上有他的名字,有些吃惊,问明原委后,他郑重地说:“发放救济款,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要把它当成政治任务去做。要教育干部,对待生活上的困难,首先要依靠自己省吃俭用去解决。我们都有工资,不能两眼向上,坐等救济。”为此,焦裕禄召开机关党员大会,他说:“我们时时、事事应该首先想着群众,我们是共产党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肯自己苦一些,也不要随便要国家的救济。我们是县委机关,更应该给全县干部做出榜样。”

    今天,焦裕禄精神已化为强大动力,推动着一代代兰考人民继续前进。焦裕禄的故事在兰考县城镇乡村家喻户晓。在张庄村里,村妇联主席刘艳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焦裕禄虽然已经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他的事迹乡亲们一直传颂着、怀念着,鼓舞着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这里的妇女已经实现了“看住家、顾住娃、不出家门挣钱花”的梦想。从兰考人民如今幸福的笑脸上,人们能深刻感受到焦裕禄精神一直传承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不仅是人民的心愿,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呼唤。兰考县妇联主席王海杰说:“焦裕禄的精神直指人心,触动灵魂,历久弥新,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

    当年为了防治风沙,兰考人民跟随焦书记种下的泡桐树,已经成为兰考的“县树”。站在焦书记亲手种下的“焦桐”树下,人们更加怀念守候在沙丘下已经整整57年的“焦书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