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践行爱国情报国志

——专访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李姝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青海拥有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2019年青海省委批准在青海师范大学设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日前,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姝睿接受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理解和把握“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李姝睿: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科学技术,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自觉培育践行了一种崇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形成的,24个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的充分体现。

    第一,当下理解和把握“两弹一星”精神,最核心的要素是爱国主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舍弃国外的财富、地位、名誉以及事业发展平台,为了祖国独立和富强,毅然回国。而当时的新中国不能给他们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他们为什么回国,就是热爱祖国。

    第二,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心目中,个人的名誉、利益,家庭的小利,甚至地方和单位的局部利益,在国家大义面前全部都退让到后面,生动体现了集体主义。女科学家王承书为了国家的事业,三次转岗,三次回答都是“我愿意”。这是当年的知识分子、建设者们的集体写照,在集体面前没有个人意愿,有的是“我愿意,为了祖国越来越好”。

    第三,“两弹一星”精神充分体现了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两弹一星”研制涉及体系庞大。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研制进程。当时非常宝贵的是,通用技术不保密,没有门户之见和名利之心,拧成一股绳。

    第四,科学精神对当代非常重要。“两弹一星”研制是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成果,充分体现出勇于登攀、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权威、敢于面对挑战。邓稼先带领年轻人9次计算,青海“221”基地技术工人原公浦仅用三刀就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铀球的精密加工,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记者:您认为“两弹一星”精神有哪些历史价值?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李姝睿:“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价值,最宝贵的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两弹一星”精神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价值。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是我国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辉煌谋划千秋伟业的不竭内生动力。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给中国创造了和平发展的环境,确保了国家独立,助推我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

    记者:“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下的中国有哪些启示和重要价值?

    李姝睿:“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建设现代化强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如今我们国力强大了,仍然面临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充分学习挖掘继承宝贵的“两弹一星”精神,继续前进。

    第一,要深入学习“两弹一星”研制的历史,汲取力量。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从未变过。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幸福,不会因为外力而改变。第二,要通过学习,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顺应时代大潮,展现时代精神。我们要乘势而为。这个势就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要改革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就是对“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代传承的很好诠释。

    在新时代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求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理想、人生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心守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那样,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