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林志文
1980年8月26日,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
特区肩负着改革探索的特殊使命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近日走进设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透过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录像资料、一件件珍贵展品,透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解,我们看到的是经济特区开拓进取、勇立潮头的伟大历程,是关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生动注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1月,广东省委作出决定:撤宝安县,建深圳市。3月5日,获国务院批准,深圳市正式成立。深圳建市后,蛇口工业区首先进行了开发。提起蛇口,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惊天动地的“开山炮”。1979年7月,轰隆一声巨响,犹如一声春雷,蛇口轰然响起了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后人称之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炮”。随着这声炮响,标志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预示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
深圳经济特区在创建之初就肩负着改革探索的特殊使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突破严重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旧体制束缚,深圳大胆探索试验,主要以放开物价和改革基建体制为突破口,首先在分配制度、基建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计划管理体制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对全国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示范效应。
40多年来,改革创新的步伐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今年,深圳市委深改委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先行示范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意见(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完善儿童友好制度、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参与等四大体系,确定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建成在全国先行示范的儿童友好型城市。
7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涉及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开放格局、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5方面47条,鼓励各地学习借鉴。深圳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做法被纳入在全国推广借鉴的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了深圳“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坚持儿童优先战略的理念与实践成果。
4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全国“第一”,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路先行,充分发挥了“试验田”作用。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改革开放正引领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开始全面铺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纷纷汇聚于此,他们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成为开发特区的“开荒牛”,用勤劳和汗水为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中,第一代“外来妹”是其中亮丽的一道风景线。1982年,韶关市劳动局为蛇口工业区外商独资企业港资凯达玩具厂招工,80多名韶关女孩成为凯达玩具厂首批合同制工人,她们后来被媒体称为“第一代特区打工妹”。当年刚从韶关一中毕业的18岁女孩郑艳萍就是其中的一位,1982年2月18日,郑艳萍和同批招工的姐妹一行坐火车从韶关出发,一路颠簸到达蛇口。在深圳,郑艳萍首先在外商独资企业港资凯达玩具厂的劳动密集型流水线上工作,积极进取的她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进修,参加了全国高考统考,被深圳大学录取,后又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在职研究生,郑艳萍后来调到蛇口工会,在女工部、法律部的岗位一直工作至退休。40多年后,在当年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热土上,郑艳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机遇和挑战的城市,只要认真、用心、努力、坚持,梦想都可以实现。”
在这片创业的热土上,一批批建设者前赴后继投身其中。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青1993年7月从浙江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深圳,进入建科院工作。她向记者回忆起多年奋斗的历程,“期间比较有意义的是中标了西丽大学城哈工大、清华大学深圳校区项目。那是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深圳速度’,从设计到建成仅耗时一年,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量和品质。后来这两个项目还获得了全国性的设计奖项。”此后,叶青一直工作在建筑科研第一线,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26项课题,为中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余年来,我们见证了绿色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相信到国家将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越来越多的逐梦人加入这份事业,在不同岗位为更加美好的城市贡献力量。”叶青表示:“现在,深圳理应继续担当起‘双区’建设的责任,为国家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公平正义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出原创性的共享!”
“我理解的‘特区精神’就是敢为人先,而且包容、平等。”时间来到2019年,鹏城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彤回国来到深圳,加入了鹏城实验室,此前,她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与成像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张彤告诉记者,“选择深圳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特别的温暖。再加上深圳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尤其是在ICT产业的领先优势,让我觉得特别喜欢。”她表示,自己虽然来深圳的时间不长,但是深受特区精神的鼓励,比如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团队会发扬“拓荒牛”的精神,一起攻关讨论,包括邀请数学家加入一起深入探讨等,很开心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参了国家重要科研任务。
“站在新起点上,作为深圳人,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必然会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双区’建设中,勇于创新,引领行业的发展。我还希望深圳培养和挖掘更多的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响应近期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号召,发挥特区的引领作用。”
40年多来,深圳广大妇女在各条战线施展才华,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记者从深圳市妇联了解到,目前深圳市的女创客、女企业家、女科技工作者明显增多,2019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占比35.93%,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占比41.13%。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达到100%,社区党委女书记、居委会女主任占比位居全省前列。妇女投身文明城市建设更加积极,深圳成功举办国内首个女子马拉松赛事,1000多支巾帼志愿服务队,74万名巾帼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展现了深圳文明城市的亮丽风采。深圳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宏表示,“40多年来,广大深圳女性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与深圳同发展、与时代共奋进,在深圳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