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林志文
“40多年来,特区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杀出一条血路’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积伟近日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讲述特区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特区精神。他表示,续写时代篇章,依然需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弘扬特区精神,再立时代潮头。”
特区精神的丰富内涵
记者:40多年过去,一代代建设者发扬特区精神拼搏奋斗,经济特区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请问“特区精神”的内涵和特质是什么?
蒋积伟:敢闯敢试。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敢试蕴含着敢于冲破思想束缚的魄力、勇气和“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精神,是经济特区的初心所在。1979年7月8日,蛇口填海建港的炮声犹如一声春雷,开启了深圳特区建设的序幕。据亲历者李亚东回忆,当时招商局需要打电话与外商联系,按照规定需要到广州,打个电话就耗费一天时间。招商局提出自办微波通讯,却被痛斥为“胆大包天”之举。这说明经济特区探索一条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路子,思想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障碍。解放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新生事物作出判断,难免会伴随着指责和非议。经济特区突破这些观念的桎梏,的确要“敢”才行。敢闯敢试,从逻辑上来讲,核心是“敢”。“敢”字当头,勇当时代弄潮儿,这种魄力和勇气带来的思想大解放,才使经济特区“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敢为人先。在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有一条闻名遐迩的中英街。20世纪80年代,在这条小街上,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同处,从当时的环境来看,绝对算得上敢为人先。敢为人先的本质是创新,作为“试验田”,创新的基因深深融入经济特区的血脉,是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敢为人先蕴含包容失败的胸襟。1992年,深圳曾发生过一场“股票风波”。深圳特区及时从风波中吸取教训,加快了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迅速完成了从一个地方性小市场到全国性大市场的蝶变。审视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特区人牢牢把握“试验田”的角色,不仅有大胆创新的劲儿,更有包容失败的胸襟,“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深圳早在2006年便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提出了一些“免责条款”,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的干部。经济特区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与改革创新的容错气度和机制不无关系。
埋头苦干。经济特区的巨变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金字招牌”。招牌亮不亮,实干是底色。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在汉口火车站月台散步时,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所谓“埋头苦干”,实际上就是一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精神,彰显的是一种思想自觉,蕴含的是一种价值追求,迸发出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干”是经济特区的立身之本,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处处留下了特区人埋头苦干的印迹,彰显了特区人真抓实干的精神。
特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记者:特区精神具有哪些时代价值?
蒋积伟:特区精神助经济特区再立潮头。回顾历史,经济特区靠精神而立。有些国家也进行过一些类似经济特区的试验,但为什么难以成功?关键在于,经济特区的做法可以复制,但精神是难以复制的。“后特区时代”的经济特区,优势已经不再是“人无我有,人后我先”,应该是“人有我优”,中央先后赋予经济特区更高的使命,先行先试中依然面临着攻坚克难的重任。特区精神是特区之“魂”,进入“不惑之年”的经济特区依然需要弘扬特区精神,才能再立时代潮头。
特区精神点亮中国形象。塑造良好的形象是国家重要的生存之道、对外交往的旗帜、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是国外最早观察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因此,经济特区是最能代表国家形象和改革开放形象的地区。经济特区的辉煌成绩和精神风貌,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特区真正吸引人的是看不见的“气质”,即特区精神,这是特区之魂。
特区精神筑梦民族复兴。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事实证明,经济特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和制度的创新,都离不开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实践,而特区精神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过去,经济特区主要突出了经济功能。今天,经济特区要走在制度创新的前沿,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更要在短板上有突破。“蓝图”已经绘就,要实现梦想之“美”,续写时代篇章,依然需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如何传承和弘扬特区精神
记者:新时代应如何传承和弘扬特区精神,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蒋积伟:传承和弘扬特区精神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站在新时代这样一个更高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以新的实践演绎新的故事。传承和弘扬特区精神,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才能赋予特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正走在“强起来”的路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弘扬特区精神必须植根于此。相比较站起来和富起来,强起来指向的是全面崛起。未来,经济特区应在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上做出表率。弘扬特区精神,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必须准确把握“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轨迹,赋予特区精神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内涵。
为特区精神融入新发展理念。发展永无止境,精神传承不歇。特区精神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特区实践。新发展理念,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深化了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发展观念的变革。特区精神也要融入新发展理念的元素,体现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思路,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价值。
为特区精神注入法治的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已经具备。接下来,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用好这些法律的问题。经济特区曾经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典范,“闯”和“试”是走向成功的基本经验。在改革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的“闯”和“试”要在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建设法治特区的基础上,进行“闯”和“试”。这意味着以敢闯敢试为精神基因的特区精神,应不断注入法治元素,用法治为改革保驾护航,为特区精神注入法治的力量,为对外开放营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