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人口结构变化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女性作为生育决策主体、老年照料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与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中有着独特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应在社会政策与制度设计中引入性别视角,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中重视女性需求与作用;保障女性发展权益,挖掘性别红利,释放人力资源潜力。
■ 宋月萍
人口老龄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转型的挑战,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调人口结构变化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三大战略任务围绕“一老一小”两大人群展开:提升生育水平,改善养老服务。女性是生育决策主体,是老年照料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重视发挥女性的独特作用是成功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的关键,在社会政策与制度设计中引入性别视角,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切入点。
构建以女性友好为基础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的之一是提振生育水平,减缓老龄化进程。女性作为生育主体,存在普遍的生育顾虑。一方面,育龄女性往往面临生育与就业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中显性或隐性就业性别歧视,这一矛盾深刻影响了女性的生育决策,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女性也是家庭无偿照料劳动的主要提供者,这意味着相比男性,大部分女性会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承担家庭照料责任,从而直接导致女性就业参与机会减少、职业发展潜力受限等系统性困境,导致性别收入不平等加剧,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母职惩罚”。
优化生育政策,不仅需要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更需要从女性的根本利益出发,构建以女性友好为基础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只有在宏观政策设计中引入性别视角,调节女性生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帮助女性摆脱“母职惩罚”困境,才能将生育友好落到实处。推行以女性友好为基础的生育友好政策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我国人口安全与社会稳定十分必要,一方面有助于减轻家庭生育负担,激励生育意愿,促进人口年龄结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性别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保障女性权益,改善性别不平等状况。
在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中重视女性作用
随着家庭规模核心化,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趋于弱化,当前老年人群的照护需求日渐迫切。据估算,“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突破3亿,其中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规模将快速增加,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将迅速膨胀。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下,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从供需两侧双管齐下,在发展养老服务过程中,更需充分认识到女性在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特殊作用和需求。
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研究表明,无论是养老机构中提供老年护理的工作人员,还是家庭护工,女性均占较大比例。但养老照料服务的种种特性,诸如老年护工提供的照料服务价值易被低估、服务费用支付大部分依赖子女或社会公共部门的经济支持、养老照料服务为传统女性聚集行业,收入易受性别结构影响、养老照料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等,导致老年护工目前面临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缺乏保障的发展困境,限制了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女性老年人较男性而言存在更大缺口。原因有三:其一,老年女性在总量上多于老年男性,且女性高龄化趋势显著高于男性,但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却弱于男性;其二,由于女性往往倾向于与年长之男性结婚,且其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长,因此老年男性更多从配偶处获得照料,老年女性则更多从子女处获得照料。但随着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的规模逐渐增加,由子女承担的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不再稳定,老年女性的照料缺口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其三,老年人群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存在性别差异,老年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弱于老年男性,养老金收入也低于老年男性,这限制了老年女性获得市场化照料服务的能力。在当下家庭养老功能退化、社区基本养老照料服务仍需健全的环境下,老年女性面临着极大的照料困境。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事关老年人晚年的生命质量,是老年人最基础也最迫切的需求。在布局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方面,应引入性别视角,充分重视女性在老年照料服务需求侧与供给侧中的作用和需要。在供给侧,应根据老年护工的结构特点,以女性为重点,引入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投入与管理,可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提高老年护工的收入,同时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推动老年照料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等方式,为老年护工提供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改善老年护工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在需求侧,应重点关注老年女性面临的照料困境,缩小其照料缺口: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倡各地因地制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拓宽农村养老照料服务对象的界限,帮助更多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女性享受到农村养老机构的照料服务;完善针对老年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老年女性群体的经济收入,保障老年人群的健康福利。
激发性别红利,释放人力资源潜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积极挖掘人力资源存量,开发新一轮红利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点之一。然而矛盾在于,一方面社会普遍认为劳动力供给日益萎缩,需要鼓励生育,同时开发新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女性却因人口再生产而在职场上受到种种歧视,导致大量现存的优质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障女性利益,重视女性作用,推动性别平等不仅有助于促进女性的劳动力参与,更有利于激发男性的劳动潜力,催生性别红利。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甚至在高等教育获得方面,女性有超越男性的趋势,但这仍然无法扭转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根据2020年底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自2015年来,普通本专科在校女生比重5年来一直高于男生,而研究生在校女生比重也与男生呈现平分趋势。但女性的就业率仍然与高等教育获得的比重不相匹配,女性劳动参与率仍低于男性,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仍是存在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种种性别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导致大量优质的女性人力资源被浪费。面对人口转变与老龄化社会提出的转型要求,应将性别平等与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性因素有机结合,通过社会经济结构优化与制度改革,消除社会规范以及劳动力市场逻辑对女性的限制,突出女性与男性都是社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都是社会的必要主体,对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构建性别友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女性社会参与,催生性别红利。
释放性别红利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能产生广泛的复合社会效应,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效益方面,若女性人力资源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劳动力短缺将得到缓解,女性优质人力资源也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推动性别平等能够在2025年为中国带来2.6万亿美元的GDP增长机会。在复合社会效应方面,通过将性别视角引入社会结构优化与政策设计,有助于保障女性权益,促进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性别平等,推动就业率与生育率的同步提升,从而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成功实施,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教授)
注: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