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派对恐惧症》是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门·玛丽亚·马查多的小说集。书中的故事均发生在当下的时空,人物不仅面对着婚姻、生育等话题,也面对着如大城市中的孤独生活,职业压力,以及个体对自身的不满和焦虑等更普遍的生存问题。马查多以细腻敏感又古灵精怪的声音,打破奇幻、现实主义、成长小说文类界限,直面最接地气的女性话题。
■ 俞琏
许多评论者乐于将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门·玛丽亚·马查多的写作和安吉拉·卡特相类比,前者明显受到后者写作方式的影响。但相比安吉拉·卡特富有原型意味和抽象特质的书写方式,马查多的小说更重视当代日常生活的实际感受,譬如养育孩子的诸多环节,洗衣做饭的细节,人物之间亲昵、生活化的对话以及随之而来的微妙心理波动。因此,阅读马查多也更容易令人产生共鸣。
近日,马查多的小说集《派对恐惧症》中文版由世纪文景推出。书中八篇小说都发生在当下的时空,故事中的人不仅面对着婚姻、生育等话题,也面对着如大城市中的孤独生活、职业压力,以及个体对自身的不满和焦虑等更普遍的生存问题。马查多以细腻敏感又古灵精怪的声音,打破奇幻、现实主义、成长小说文类界限,直面最接地气的女性话题。
探讨女性精神上的成长
和某些聚焦于性别关系的故事不同,马查多最关心的主题是审视每一个人和身边人乃至和自己的关系,并借此探讨女性个体在精神上的成长。
在《母亲们》这篇小说里,作者追问的是,女性究竟如何接受、养育一个孩子?在《真女人就该有身体》里,作者虚构了许多女人的身体渐渐变得透明、最终消失的情节。这一构思一方面暗示着女性在自我价值上的物化,另一方面暗示着她们在公共场域的销声匿迹。这些故事试图撬动那些理所当然的前提,比如,女性天然就是母亲,或者女性的“时髦”就意味着不断地消费、不断追逐新潮。
书中的人物或多或少经历着身心的痛苦,我们会看见患上奇特疾病、对众人感到不信任的驻村作家,遭遇意外伤害而难以回到正常生活的人,因为对身材不满而接受缩胃手术的中年女子……这些人物承受的伤害,并不完全是由外界和他人造成的,也来自被自身内化的社会规约和偏见的束缚,她们痛苦的根源和对自我的否定和疏离有关。马查多找到的治愈方法是鼓励人们真实地对待并接纳自己。因为对自身的否定往往会导致对他人过度的苛刻和依赖,从而威胁原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秩序。
在《清单》中,作者虚构了一场流行病的蔓延,讨论了一位独居女性如何回溯她与众多朋友、情人的交往经历。这篇由众多短小片段构成的小说是当代生活的极佳速写:人与人的联结偶然、漂浮不定,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安慰,却无法根除内心的孤立感。不过,马查多似乎也在这种孤立状态中看到陌生的人与人发生关联的可能性。
本质上,《派对恐惧症》中的故事关注的是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以及人如何与自我深处的情感和谐相处。因此,这并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女性读者的书。它与每一位读者探讨人类理智与情感的规律,以及我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究竟应如何建设健康的关系和美好的世界。
用亲密口吻细心描绘日常生活
书中不乏略显惊悚的情节,马查多却不时展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温柔与敏感,带着亲密的口吻细心描绘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炉台、炖锅、盘子、玻璃罐头……如同17世纪荷兰画家笔下富有光泽的静物,它们不只是物体本身,更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即使在女作家中,马查多描绘精微体验的能力也显得尤为出众。她精准捕捉着身体的感知——“他们给我上麻药让我睡着时,我感觉口中都是月亮上致命的微细沙尘……那些沙尘在我口中进进出出,而我竟不可思议地仍在呼吸”;同时,也善于勾勒生活在一座小城里的感受——“所有街道都无比阴暗,还有种液态的冷冽在所有缝隙和巷弄中翻腾。宁静和喧响彼此碰撞,但永远无法交融”。
除了这些令人赞叹的比喻和描写,马查多丰沛的想象力将她略显散漫的情节和人物随性的心绪流动牢固地编织起来,成为她写作中最耀眼的才能。她的每一篇小说都有各不相同的结构方式和奇异构思,从《为丈夫缝的那一针》里多个声音的平行叙述,到《清单》里的第一人称独白,从《驻村者》里过去与现在的重叠、有意的模糊留白,再到《母亲们》中可靠的叙事与不可靠的叙事之间平滑切换,作者无疑显示出娴熟的叙事技巧。
最长的一篇《十恶不赦》,改写了经典美剧《法律与秩序》中的情节,通过给一个个关键词释义的方式,连缀起一个个短小的情节和场景,并为原本的故事赋予超自然的维度。不过马查多的这些文体巧思绝非为了“炫技”,而是始终贴合着她关切的主题而写。最终,她为每一种结构都赋予了独特的隐喻,并指向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未曾言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