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学鸿
台州士子项斯闻听国子祭酒杨敬之最喜提携后辈,于是携诗拜谒。果不其然,杨敬之读他诗后,大加赞赏。并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不但夸诗,还赞品格,项斯由此显名,诗达长安。第二年就登了进士第,入仕为官。
项斯此举,在唐代颇为风行,名曰行卷。即考生试前藉有名望人士揄扬引荐,以期为主考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如今听来似乎不甚光彩,但当时却很普遍,如白居易、如杜牧等,关于行卷都有故事。不过,行卷最有名气的却是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乃越州人,因此诗用楚辞手法,拿男女新婚隐喻二人关系,巧妙答问。张籍高就高在同样以楚辞手法,以香草美人比世人君子,大大方方回应。其《酬朱庆馀》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等于告诉对方,只要有真才学,考试又何必担心。
张籍毕竟是过来人,也算是行卷受益人。其当年初到长安,拜谒早已成名的韩愈,一会如平生欢,才名相许,论心结契,获韩愈力荐。即便得此厚爱,生性狷直的张籍,时不时还责讽于愈,二人年龄相若,韩愈亦不忌之,照夸不误,因此,时朝野名士皆与其游。或许是张籍们生逢其时,才得以将率直狂放一面给前辈,将妙趣蕴藉一面给后学。那种门生与师长之间,亦师亦友的真淳风尚,其实才是大唐风雅中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