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天凉好个秋


    中秋夜的月亮升起来了。天空中有层层清云,重叠并缓慢移动,像是觅草的羊群。月光在云团中摇曳,美如梦幻。

    ■ 毛庆明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我们在过年吃饺子、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包粽子、中秋打月饼,无非是通过仪式感的传承,维系着家的脉络,延续着那一份亲情。

    每每临近中秋,母亲总要做一些准备。

    先是去“柏兆记”买素油月饼,那时候的月饼永远只有苏式和广式两种,不似现在这般琳琅满目,倒也省去了选择的烦恼。我喜欢苏式月饼,茶杯口大小一个,一层层薄薄的酥皮,入口即化,还有凉丝丝的感觉。都说五仁月饼是最传统的,其实那时候连五仁都是奢侈,我们那时候吃的月饼是冰糖加红绿丝馅儿的,月饼到手以后都是一小口一小口的细细品味,运气好的时候,会咬到一大块冰糖,感觉就像中了奖。

    接下来就是用粮票换花生米。计划经济年代,各种票证充斥于生活当中,物品匮乏,也没有自由市场。庄家人干农活饭量大,粮食定量不够吃,所以就有了以票易物的私下交易。母亲预先省出一部分粮票,在某一个去江边洗衣归来的晚上,总会遇到一个背着花生米询问有没有多余粮票的农村大叔。大叔精瘦,眼睛不安地张望着,似是确定交易是否安全,他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的窘境,一边接过母亲递上的粮票,数过两遍,仔细地别进腰间,揣好。然后从口袋中掏出一根小小的杆秤,称出对等数量的花生米,那花生米粒粒饱满,小小的我帮母亲挎着装满衣服的竹篮,眼巴巴地看着母亲从那包花生米中取出一粒,轻轻捻去花生衣,将果仁放进嘴里慢慢地品尝,心头响起那首欢快的儿歌: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

    秋风吹散了夏的溽热,吹落了变黄的银杏树叶。池塘里,荷叶凋零,莲子从成熟的莲房中炸开,跌落水中,小小的水圈扩散开来,少顷,水面又恢复了平静。漂亮的红蜻蜓张开薄如蝉翼的翅膀,在晚风中飞翔。我喜欢捉住在莲叶上小憩的蜻蜓,将它的翅膀拧在一起,好让它始终停留在我的掌心,然而终究还是不忍,遂将它的翅膀展平,目送它振翅离去。

    中秋夜的月亮升起来了。天空中有层层清云,重叠并缓慢移动,像是觅草的羊群。月光在云团中摇曳,美如梦幻。早早吃好晚饭,主动帮母亲洗了碗,又在饭桌上铺一张报纸,等着母亲搬出月饼和花生米。我们兄妹五个围桌而坐,月饼照例是一人一块。用油纸包的苏式月饼,油纸封口盖有“柏兆记”字样的红印章。花生米倒在报纸中央,然后由母亲分成六个等分,每人一份。

    一直很佩服母亲藏东西的本领。花生米明明换回好几天了,我们几个上天入地的猴崽子愣是不知道母亲把花生米藏在了哪里。对着皎洁的月光,大家边吃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嫦娥和吴刚。之间哥哥还说了个天狗吃月亮的事儿,吓得我够呛。我见母亲望着月亮出了神,就悄悄把手伸到母亲那份花生米中,谁知母亲抬手一掌:我的余光看着你呢。我们兄妹几个和母亲一起哈哈大笑。

    母亲的笑声未停,神色却黯淡下来。她起身进屋,拿过鸡毛掸子,掸了掸父亲的骨灰盒。转身出来把她那份花生米一半拨给我,一半拨给哥哥,然后又抬头看看天:月亮起了毛,半夜雨濠濠。要变天了,都早点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

    秋夜,微凉,月光如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