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系统领会“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重要意义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对家庭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为世界家庭文明在当代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值得仿效的中国经验。上期《新女学》周刊已刊文阐释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内涵,以及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路径。本文将从育人、价值、治理、文化四个方面系统领会“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重要意义。

    ■ 叶文振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第七部分收入了从2013年到2020年的21段论述,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对家庭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为世界家庭文明在当代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值得仿效的中国经验。本文将从育人、价值、治理、文化四个方面系统领会“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重要意义。

    发挥新时代家庭的育人功能,离不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支撑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具有深远的育人意义。在21段论述中,共有7段阐述了新风尚的育人意义和功能。“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老师、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责任。”“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老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新时代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家庭和学校、政府、社会须共担责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形成育人全链条。充分发挥新时代家庭的育人功能,离不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和支撑。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还是《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有效实施的情感基础、精神力量和机制保障。

    确立新时代家庭价值体系,离不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引领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后现代思潮的碰撞和交汇都在家庭价值系统当中表现出来。如何引领家庭文明的健康发展,并外化为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成为新时代与价值取向变革、思想道德提升密切相关的时代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科学地解答了这个时代话题,对新时代家庭价值体系的确立,以及家庭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升华新时代思想道德中的作用,都有着深刻的理论启迪和实践引领功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显然,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生活,转化为新时代家庭文明的内涵和标杆。其结果必然保持家庭文明新风尚和传统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高度融合和积极互动,保持个人精神、家庭精神和国家精神的高度统一,保持个人价值追求、家庭价值追求和国家价值追求的高度一致,从而使形成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用我们四亿多家庭、十三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推动新时代家庭内部治理与外部参与,离不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统筹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具有现实的治理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文明面临着日益凸显的挑战,亲情利益化、反哺意识与参与意识淡化、结婚生育热情走低和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民主平等关系格局不够牢固、家庭追求与国家追求一定程度上脱节等,这些挑战不仅增加了国家在宏观公共政策投入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压力,而且影响着家庭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特别是乡村家庭文明建设的论述,就明确阐释了倡导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对提升家庭内部治理效能和家庭外部治理参与的重要意义。如“引导妇女既要爱小家,也要爱国家。”“要帮助妇女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男性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同妻子分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又如“一些地方农村出现了‘因婚致贫’现象,儿子结婚成家了,父母亲成为贫困户了。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

    特别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家庭建设也纳入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等重要内容,对家庭的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一样重视和协同治理,对城乡家庭发展特别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覆盖进行统筹规划和均衡配套,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双向作用予以协调推动。

    可以说,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提出,为新时代家庭内部治理明确了主要内容和基本遵循,为新时代家庭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外部参与明确了责任和作用领域,为新时代家庭和基层社会之间的合作治理和互惠叠加注入了思想动力,部署了实践方略。

    增强对中国家庭文明的文化自信,离不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弘扬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具有先进的文化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的论述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文化自信的切实提升。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源于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积淀与传承,几千年中华民族家庭意识和实践,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大贡献,已充分证明了这种家庭文明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还来自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包括家庭建设与发展成果在内的巨大成就,也有力地证实了,以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为基础性支撑的中国家庭文明的先进性和内发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更产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三个注重”家庭思想及其家庭建设重大实践的洗礼和升华,它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家庭事业发展的重大思想收获,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比较中对中国家庭文明油然而生的重要文化自信。这些力量之源强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向往和期待,以及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信心和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作者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