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伟
中秋佳节,和家人围坐于月下花前,品香茗、赏秋月、吃月饼,是中国人过中秋节的标配。而月饼作为中秋节最应景的小吃,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民间就流传着一种太师闻仲发明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或许就是月饼的“始祖”。
关于月饼的起源,还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长安城彻夜狂欢,当时在长安的胡商向唐皇献饼祝捷。高祖拿起胡饼,笑指明月道:“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将饼分与群臣同食。后来,人们将这种西域胡饼与当时的扬州酥点相结合,制作出一种全新糕饼,月饼就由此“诞生”啦。
北宋时期,月饼开始在宫廷内流行,当时叫“宫饼”。而后逐渐流传到民间,俗称为“小饼”或“月团”。苏东坡有诗为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由此可见,当时的“小饼”形状近似“圆月”,且以麦芽糖和酥油等配料为馅,其实和现代月饼已很接近。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其卷十六“荤素从食店篇”记录有“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芙蓉饼、菊花饼、月饼……”但此书于中秋习俗的相关记载却没有提到月饼,可见当时的月饼,虽已是寻常小吃,但似乎和中秋节关联不大。
月饼真正被当作中秋祭月时的供品,是自明代开始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由此可见,这时的月饼,不仅是祭月的主要供品,分食月饼、以月饼馈赠亲友等也成了中秋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月饼也因此被赋予了“团圆”的寓意。
到了清代,月饼的种类、花样也被玩出了新“高度”。以《红楼梦》为例,第七十六回提到贾母吃的月饼:“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 送给谱笛之人……”“内造”指的是大内御膳房做的点心,“瓜仁油松瓤月饼”也就是五仁月饼,堪称当时的“饼中贵族”。清代袁枚也在《随园食单》中介绍了五仁月饼的制作方法及口感:“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