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PDF版下载

版面: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劳模精神是劳模优秀品质的凝练与升华

——专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东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不仅是劳模优秀品质的凝练与升华,更是劳模群体的时代画像,劳模精神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价值呼唤。”近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东峰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变化的是劳动环境、劳动工具等劳动要素,而永恒不变的是“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理解和把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王东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模是劳动活动的践行者,是广大劳动者中的优秀代表。弘扬劳模精神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价值立场与价值选择,是面向全世界、全社会、全体劳动者做出的价值宣示。

    劳模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目标、理念与价值的有机统一体。第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立足岗位的目标取向。广大劳模发扬主人翁精神,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高质量地完成岗位职责与组织使命,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第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立足发展的理念取向。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广大劳模克服发展起步晚、技术条件有限、资金不足等不利因素,不畏艰难险阻,用创新理念、意识与行动推进组织、产品与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业绩、填补新空白、创造新突破。第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立足实践的价值取向。广大劳模秉持科学的名利观,以时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真对待岗位工作,奉献智慧与力量,彰显服务祖国和人民的高尚情怀。

    因此,劳模精神不仅是劳模优秀品质的凝练与升华,更是劳模群体的时代画像,强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价值呼唤。

    记者:劳模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哪些历史价值?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王东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逻辑维度对“三种精神”进行了分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与发展。劳模精神是劳动者个体在劳动实践中立场、态度、情感、行为、价值观的升华,体现的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求,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劳模精神具有实践性。劳模精神是来自劳动的实践,是劳动者基于劳动过程形成的精神,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作用于实践的、服务于实践的精神。

    二是劳模精神是劳动者主体性的体现。劳模基于组织与岗位需求,充分发扬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聪明才智,以良好的劳动态度与优秀的劳动行为,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

    三是劳模精神具有引领性。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价值谱系与秩序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多元文化冲突的价值谱系中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纵观历史,劳动模范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请您分析下,劳模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王东峰:劳模精神在我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培养和表彰了赵占魁等许多劳动模范,并对劳模制度做出了制度化探索,极大推进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劳动模范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铁人王进喜等劳模形象深入人心,劳模精神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宣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劳动者发扬劳模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奇迹。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劳模制度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最美的音符,广大劳模引领亿万职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征程。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劳模精神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劳模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劳模精神是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的,劳模精神的弘扬与发展需要制度安排与保障。第二,劳模精神既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体,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劳模精神,每一位劳模都是所在行业劳模精神的具象化。第三,随着时代进步,发生变化的是劳动环境、劳动工具等劳动要素,永恒不变的是“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

    记者:走进新时代,您认为劳模精神对于新时代有着哪些重要意义?应如何更好地倡导和发挥劳模精神?

    王东峰: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应进一步发挥劳模精神的价值引领与行为示范作用,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改革,汇聚亿万职工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在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挥中贡献智慧与力量。

    建议从三方面推进工作。第一,构建劳模形成体系。劳模的培养与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要认识和遵循劳模的职业发展与成长规律,建立全周期培养与支持体系,搭建选树培育、技能提升、成长进步的平台,铺就广大劳动者通向劳模的成长之路。第二,完善劳模保障体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完善劳模立体化保障体系,加强对劳模的关心与帮助,增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提高职业声望,支持劳模发挥榜样功能和带头作用。第三,创新劳模宣传模式。劳模是“会劳动、懂劳动、爱劳动”理念的践行者、推动者、传播者。我们应立足新时代、新特征与新群体,改变对劳模刻板化、符号化、单一化传播模式,进一步丰富劳模形象,在全社会形成“立足时代学习劳模榜样、立足岗位践行劳模精神、立足发展凝聚劳模力量”的生动格局。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