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闻

“妈妈岗”“妈妈班”助力养娃 企业有责又可为


    ■ 简云

    近日,广东媒体报道,中山市悦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妈妈岗”,让妈妈们“弹性上班,同工同酬”,带娃、工作两不误。目前,在人社、妇联、镇街、企业联动下,中山市已先后推出三批“妈妈岗”职位,帮助超过400名女性实现在“家门口”灵活就业,近期还推出超过500个新岗位。

    悦辰电子最初设立“妈妈岗”,是抱着做公益的心态,帮助农村妇女就业,后来却发现,公司也是受益者,在“妈妈岗”工作的女工基本是本地人,流动性很小,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公司给予妈妈们同工同酬、同等福利待遇,妈妈们有事可以随时请假,做满一年有5天带薪年假和5天旅游探亲假,对公司的这种人性化措施,妈妈们以保质保量、高效率完成工作予以回报,可谓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无独有偶,据报道,山东众客食品有限公司也为婚育女员工设计了“妈妈班”,采用弹性工作制,妈妈们可以灵活掌握上下班时间,按件计酬。这种兼顾女职工照顾家庭需求的用工模式同样让企业获得了回报,2020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8.04亿元,疫情期间逆市同比增加了1.96%,企业与员工实现互利共赢。

    企业设立“妈妈岗”与“妈妈班”,不仅是支持女性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妈妈们照顾孩子提供帮助,在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用工模式无疑值得提倡,也证明企业在助力养娃这件事上大可作为。

    我国改变生育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既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我国的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也是为生育家庭解除后顾之忧,满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提振生育水平。所以,生儿育女如今已不仅仅是家事,也是社会大事,这一点已成社会共识。而愿不愿生娃,敢不敢生娃,生一个还是两个乃至三个,育龄夫妻的生育意愿除了生育观念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生育成本,是否能承担养育孩子的费用,有没有时间很好地照顾孩子,生孩子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前途,诸如此类都是育龄夫妻尤其是女性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就业的难易和企业的员工政策、福利待遇相关,所以,提振生育水平,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企业的作为相当重要。

    企业助力养娃,老一辈职工几乎都有深刻的感受。计划经济时代,许多企业、机关都设有托儿所、幼儿园,一些大型国企甚至还有子弟学校,女工们可以定时去托儿所哺乳,父母上下班接送孩子非常方便,职工们以厂为家,对企业感情深厚。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还未健全的年代,企业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服务职工的社会责任。之后,随着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日渐完善,许多企业不再自办托幼园所等。近年尤其是放开二胎生育以后,已有一些大型企业尝试自办托幼中心、幼儿园,也有不少企业以开设寒暑假托管班、对妈妈职工实行弹性工作制、对男员工试行陪产假等方式,助力员工生娃养娃。三孩政策落地后,更有企业快速作出回应,如上海一企业宣布试行育儿假,入职公司满半年、家有0~5周岁孩子的男女员工可按在职年限享受3~5天育儿假,休假期间,工资八折发放。

    这些企业的积极行动显示,相当一部分企业已清楚地意识到支持生育亦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新形势下支持积极生育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企业回归一部分社会责任也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需要更多企业自觉行动,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推出弹性工作制、育儿假、陪产假、托育服务等支持生育的有效措施。

    这些措施短时间内或许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看,不仅利国利民,也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积聚人力资源。人是第一生产力,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只有国家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企业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当下的付出,亦是为企业的未来计。当然,这需要所有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企业承担起支持生育的社会责任,也并非单向付出,设立“妈妈岗”“妈妈班”的企业获得员工的真心回报已经证明,如果企业能千方百计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用人性化的制度善待员工,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会大大增加,工作也会更加努力,人心的力量不可小觑。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亦会给企业加分,让企业更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员工的工作干劲也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这些有形无形的收获,都是企业发展的助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支持生育、助力养娃的行列,全社会齐心协力培育下一代,家与国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