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刊 PDF版下载

版面: 专刊

弘扬劳动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2021年7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申纪兰在西沟村自己的口粮田里平整土地。(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姚林/摄

    平顺县西沟村的“李顺达互助组纪念雕塑”再现了当年的劳动场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改革开放时期,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概括了劳动精神的主要内容: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伟大的劳动精神,正式成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开创幸福生活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铸就辉煌。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这首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歌,使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联系在一起。

    1941年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展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八路军359旅随即开赴陕北南泥湾,迅速掀起了开荒生产的热潮。上自旅长、下至炊事员,官兵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农忙时生产,农闲时练兵。为此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粮食瓜菜大丰收,极大地缓解了边区的供应紧张问题。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与“南泥湾”大生产相似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各地恢复生产的热潮中,同样地处黄土高原的平顺西沟,一群原本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发起的“劳动竞赛”改写了中国的妇女运动史,也在太行山上树起了一座“劳动”的丰碑。

    深秋的太行山,层林尽染。站在平顺西沟村金星峰上极目远眺,满目葱茏,苍翠欲滴。

    在西沟村,一直保留着申纪兰的一块责任田。“老人去世前,还坚持下地干活。”在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眼里,申纪兰离不开土地,“劳动,是她一生的信仰。荣誉和地位从来没有改变她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信仰。”

    早在1951年,在劳动模范李顺达的帮助和引导下,担任合作社副社长的申纪兰,就发动妇女一同参加劳动,并通过劳动竞赛的方式,在西沟村实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男女同工同酬最终被写入了共和国宪法,申纪兰也由此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

    1973年,调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后,申纪兰向组织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请求: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任职期间,她仍然每年坚持回西沟参加劳动。1983年任职期满的申纪兰又回到了西沟,为农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申纪兰生前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劳模劳模,不劳动还叫甚劳模了!”

    2020年6月28日,一届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劳模申纪兰因病去世。劳动最光荣。这是申纪兰用一生的勤劳为劳动精神做出的最朴实的注脚。

    劳动,成就伟大壮举

    伟大出自平凡,奋斗铸就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陆续来到北大荒,在关东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

    点燃“第一把火”,拉动“第一把犁”,从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到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如今这片土地早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祖国的边陲,几代拓荒人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青春和汗水保证了“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山西省右玉县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在毛乌素沙漠边缘,10万右玉人70年坚持在沟梁山壑之间植树造林,愣是靠肩挑手提,种活了1.3亿棵树木。70多年的“绿色接力”,让一片“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不毛之地,成为“塞上绿洲”,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不到0.3%,达到如今的56%,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生态奇迹”。

    “幸福生活是靠双手创造出来的”,这句话右玉人感受实在是太深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余晓兰见证并参与了右玉三十多年的“绿色接力”,从南崔家窑村望去,她当初承包的万亩荒山,如今已是满眼绿意,万木葱茏。“那时候可是栽了死,死了栽,栽了再死,死了再栽,反反复复,但终究会有成活的苗。有一棵成活,就不愁十棵、百棵……”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正是千千万万人辛勤的劳动,“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让“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无论是决战北大荒的十万官兵,还是塞外抗击风沙的植树大军,无论是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劳动模范,还是田间地头的普通老农,正是他们战天斗地、呕心沥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当年一首民谣所唱:万把锄头万颗星,万颗星星当明灯,万滴汗珠湿透土,万代幸福扎下根。

    而我们从他们手中接过的,除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还有他们用汗水甚至鲜血凝结而成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劳动,收获最美人生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淘粪工作很苦很累,但是很光荣!”淘粪工时传祥,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他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精神,在平凡的环卫岗位上无私奉献了一生,为首都的环卫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时传祥的经历向人们生动诠释了劳动的光荣和生命的价值,为后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 樊锦诗被称为“敦煌的女儿”,一个瘦弱的江南女子,扎根大漠,无怨无悔。穷尽毕生所学,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为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在云贵高原的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每天清晨5点15分,“燃灯校长”张桂梅都会出现在教学楼,为学生们开灯……她是孩子们口中的妈妈,她说自己有1645个女儿,她是幸福的。华坪女高建校13年来,张桂梅的步履从轻盈到蹒跚,身姿从矫健到佝偻,她就像一个陀螺,为了大山里孩子们美好的明天永不停歇。她是孩子们口中的妈妈,她以忘我的精神在教育扶贫战线上辛勤耕耘38年,用心血和汗水,照亮了山区女孩的未来。

    “让女孩读书,受惠的不只是女孩,改变一个女孩会影响三代人!”13年间,1804名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张桂梅在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桂梅说虽然她无儿无女,但她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只要学生能幸福就够了。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管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他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发挥出了主力军作用,彰显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风采,他们是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洋火、洋钉、洋油”的制造业窘境,到建立起全球最完备现代工业体系……亿万劳动者用勤劳与智慧,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