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在新时代 新征程上,伟大的劳动精神激励着广大劳动者以脚踏实地的努力、毫不懈怠的拼搏,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幸福的新生活。
新时代应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卫朝。
记者:您认为劳动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它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是怎样的位置?
李卫朝:劳动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实践的高度肯定与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
劳动精神是关于劳动的理念认知和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在理念认知上表现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行为实践上表现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两者构成劳动精神内涵的整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劳动精神始终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闪耀着创造物质财富的魅力,描绘着实现美好梦想的图景,演奏着昂扬奋进的时代强音。
记者: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怎样的关系?
李卫朝: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这个表述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共同基础,可以说,没有劳动精神,就没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三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劳动精神是相对于广大的普通劳动者而言,劳模精神侧重于劳模群体,工匠精神更侧重于有一技之长的产业技术工人。
弘扬劳动精神,就是要认识到劳动的时代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要让劳动者热爱本职岗位和工作,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要承受得住辛苦、艰苦,养成勤快的习惯;要用诚实的态度做事,用诚实的态度做人。
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有人认为,现在弘扬劳动精神似乎没有那么必要,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李卫朝: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已经是拥有全球最完备现代工业体系的制造大国,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还存在质量效益不高、技能人员缺乏、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短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系,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记者:您认为当下我国应该加强怎样的现代劳动教育?
李卫朝: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青少年一代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而劳动教育直接决定青少年一代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这是对劳动教育的深刻阐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记者: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李卫朝: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比如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劳动,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生活技能。培育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至关重要,有助于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在劳动教育中,学校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社会支持作用在劳动教育中的体现主要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社会组织要主动搭建平台,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记者:您认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应该如何弘扬劳动精神?
李卫朝:劳动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关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也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甚至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涵养全社会的劳动信仰、劳动情怀和劳动品格,鼓励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奋力追求卓越。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凝聚劳动精神、激发劳动力量,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