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习近平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从“中国智造”闪亮北京奥运,到“雪龙号”创造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从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客机下线,到高铁飞驰大江南北;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从中国人实现探月梦“嫦娥”发回月球照片,到国产新冠疫苗亮相——每一次让国人振奋骄傲的技术突破,无一不是我国科学家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终其一生潜心研究不断创新的成果。
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幕后英雄
今年国庆假期,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火爆各大影院,很多观众从影院出来,泪花还挂在脸上。其中由章子怡执导的《诗》单元,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为背景,讲述了1969年一个航天之家在戈壁深处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不畏艰难坚守航天一线的故事。
9月25日,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之《诗》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进行特别放映,这里是《诗》的取景地,因此这场放映显得格外特别。现场观众大多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科工六院的“火药雕刻师”罗怀聪被电影深深触动,“看完电影我哭了,电影完全还原了我们的生活,让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航天人走到了台前。”科工六院原院长高崇武激动地说:“我不能忘记当时四十六所的四位科技人员,就是因为火箭发动机的清理牺牲的。这部电影能让全国人民知道,在内蒙古还有一群人在默默无闻地为航天事业做牺牲,做贡献。”
事实上,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很多特殊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抛家舍业,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默默无闻地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58年秋,组织上找到当时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邓稼先,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愿不愿意参加这项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加入这项工作,意味着结婚才5年的他,将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子,从此开始隐姓埋名、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但邓稼先没有犹豫,义无反顾接受了这一重任,成为中国原子弹研究工作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86年7月17日下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邓稼先接过了全国劳模证书和奖章,他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12天后,他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
默默付出、不计回报,正因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埋头耕耘,才有了我们现今引以为傲的大国重器。
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耕耘者
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复兴——这是我国一代代科学家的自我期许、使命担当。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3岁就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袁老遗体送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途中,灵车特别在他长期生活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大批群众自发沿途送别袁老。袁老曾有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第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如今,袁老的三个梦想均已超额完成。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旗黄河岸边的农民最为高兴的是,他们的盐碱地也能产出香稻米。2019年起,杭锦旗政府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在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技术攻关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启动了中华拓荒人杭锦旗站行动计划,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先行先试种植了1000亩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田。
袁隆平一生钻研杂交水稻技术,帮助14亿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而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李四光则以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指导的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秋,在海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满怀着爱国情怀携夫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56年,67岁的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寻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含油区。在他的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李四光还有力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测和预报地震指明了方向。
正是这些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才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领域的“她力量”
巾帼不让须眉,我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科学家,她们满怀对科学的信仰,在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展现了“半边天”的风采。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1972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作为我国第一代女物理学家,何泽慧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忠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建立了我国核实验技术的基础;她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积极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农科院教授陈化兰谢绝美国科研机构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国主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她说:“在国外尽管条件优厚,但从事的是职业;在自己的祖国,我感受这是一份事业,我一直坚信自己事业的舞台在祖国。”她的研究为禽流感疫情的预警预报、诊断试剂及疫苗研制与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功用科技“绝杀”了H7N9流感。因为对抗禽流感病毒所作出的贡献,陈华兰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成就奖。
除了这些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之外,在基层岗位上,还有许多科技工作者默默地耕耘着。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是我国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种类最齐全的工业基地,承担着核材料、核燃料生产制造与科研任务。理化检测中心技术质量室科长王梅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我所在的理化检测中心化学检测室,承担着公司原辅材料、核燃料元件生产以及核燃料同位素与环境监测样品的分析等任务,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以她名字命名的“王梅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自主研制完成了铀自动滴定系统、铀丰度自动测量程序的开发,建立了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用基体材料检测方法7项,形成了一系列国家、地方及核行业标准。工作室曾先后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中核集团公司成果鉴定3项、申报专利87项。在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之前,工作室就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巾帼标兵岗、自治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袁隆平、吴孟超、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他们矢志报国、服务人民,都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榜样。
科学家精神,指引着科学家们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它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前沿、勇攀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