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四十六所研究员冯艳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传承科学家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当代基层科技人员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四十六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草原英才”和“草原英才”工程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冯艳丽。

    记者:您如何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冯艳丽:作为一名与新材料研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研发人员,我这样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首先,要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和一份赤诚的爱国情怀,要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会让你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干劲,是你奋斗的不竭动力,更是能够让你在任何艰难困苦环境下努力拼搏的精神源泉。在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面前,这种精神会让你心甘情愿地牺牲奉献,会让你坚守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黄大年、南仁东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隐姓埋名、不计得失,终生报国,为了祖国的建设,舍生忘死、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对爱国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这种精神也是我自己能够30年始终坚持不懈的力量之源。

    其次,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学离不开创新,科学家更需要有创新精神,而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失败与挫折。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追求真理和开拓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要有一种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科研工作既要忍得了冷眼,更要坐得了冷板凳,才能让你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怕失败,勇往直前,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记者: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冯艳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口号,它体现在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中。它指引着科学家们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它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前沿、勇攀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开拓创新、科技报国从来都是中国科学家的本色。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践行科学家精神,继承、发扬“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把责任放在心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时代赋予了航天科技工作者更多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们要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不断攻克科学难题,为把我国建设成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为一名多年战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一名从事战略新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我感激自己遇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我和团队成员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潜心搞研究,静心做学问,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多出成果,出好成绩,在关键新材料领域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高性能、低成本的产品。

    记者:结合您的工作实际,谈一下今天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冯艳丽: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在航天六院四十六所老一辈专家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和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国产高性能F-12高性能芳纶纤维的自主研发。

    研制初期,我们面临很多困难:F-12高性能芳纶纤维的研发、生产投入成本高、研制技术难度大,制备工艺流程长、工序繁杂。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技术资料可参考、没有生产工艺可借鉴、没有研制经验作依据,也没有充足经费作保障的“四无”局面。但是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一本《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学》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不断地纺丝、后处理实验是我们实践的舞台,刚开始研究的几年里仅工作笔记我就记了十几本,每一批实验的情况、每一根纤维的性能数据、每一个异常问题我都会记录在案,对数据的整理和研究常常会让我发现问题,在工艺实践中又会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很多:纤维性能不稳定,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但我们从不轻言放弃。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纤维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实验室研制到产业化生产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在航空、航天和高端民用领域的产业化批量应用。

    这一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坚持、坚守、持之以恒和甘于寂寞的平常心。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二十多年来只专注于一项工作,而这项工作又能够与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今后工作中,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和教育,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精神引领,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把实现自身价值融入航天报国、科技强军建设的新征程中。

    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是属于我国科学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没有优秀的科学家精神,就很难有优秀的科学成果。唯有弘扬科学家精神,才能拥有不断创新的动力,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