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清污分流,宜居宜人

——探访昆明五华城市型湿地建设


    □ 中国妇女报COP15报道组

    COP15花落云南昆明,昆明也在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探索之路上不断迈进。大会期间,中国妇女报COP15报道组记者跟随“相约春城 看见昆明”主题采访活动,探访水城合一、人居和谐的昆明五华城市型湿地建设。

    “城际滇池,三面皆水”“三江并流、两带萦绕、河网密布”,昆明曾是一座柔软的水城,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湿地被蚕食,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城市,需要湿地滋养。今天,如何让水更清澈,更洁净,离人们更近?如何让生物多样性惠泽居民的日常生活?

    据昆明市水务局副局长、昆明市节水办主任熊国志介绍,昆明市从2016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将其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缓解城市供水压力、滇池治理保护的一个重要选择。该市成立海绵城市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室“海绵办”来推动这项工作,出台《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昆明市城市区域雨水排放管理暂行规定》,并建立一套标准建设体系,相关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至2020年,该市主城区建成621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181条海绵型道路及71个海绵型城市绿地,有效削减雨洪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

    立足“海绵城市”新生态理念,聚焦滞蓄错峰、水质提升、清污分流、自然生态、宜居宜人的整治目标,昆明五华区为打造城市湿地,修复河道生态,提升滇池流域保护治理能力,积极探索路径。通过实施公共绿地“升级”工程,创新探索建设陈家营岔沟金川路以西片区、普吉立交片区城市型湿地,切实解决污染负荷高、景观效果差、内涝频繁等问题。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绿地,注重保护和恢复河道水系的自然连通,科学谋划城市河流湿地建设。将城市绿地景观营造与雨水花园、生态塘等海绵设施融合,交织雨水景观带、休闲游憩带和亲水活动带,打造海绵绿地,串联片区慢行体系,彰显“湿地在城市、城在湿地中”的特色。

    陈家营岔沟以分洪、雨水景观展示互动为主要功能,在建设中保留带状区域,靠住宅区内侧、园博园三角地块长势较好植物,建成城市型湿地。如此一来,工程施工相对简易,拆迁量小,避免大面积施工扰民,有效解决城市改扩建空间不足等难题。依托公共绿地,探索城市空间利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滨水廊道。恢复河道功能,持续改善河道水质。河道设计坚持生态修复理念,建设了大大小小的雨水花园,形成“一园一带”的空间结构,恢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功能。“一园”即与水共生的“海绵示范公园”,在隅山公园三角绿地段,打破原河道笔直的复合驳岸,打造雨水公园,形成水体景观,对片区进行雨洪管理,减轻强降雨时下游河道排洪压力。“一带”即为与水并行的“雨水景观带”,营造紫玉兰、蓝花楹、银杏、樱花等四季分明的植物景观,建设滨水慢行步道、景观栈桥、活动广场等休闲游憩带,分片区分地块构建健康水生态环境。

    此外,通过激发创新动力,增添片区发展活力。深入挖掘河道水系、历史名人故居等相关历史文化元素,保留并修缮升级数学家华罗庚旧居及周边环境,拓展出华罗庚纪念广场,将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理念创新融入水文化建设。同时,增强片区经济活力,助力“水+城+人”和谐共发展。

    这样的生态湿地除了有高“颜值”的景观功能外,也为削减入河污染负荷筑起“绿色屏障”。经过层层过滤、沉淀,水质类别提升,各项水质监测指标数值均明显下降,并且有效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片区淹积水得到极大改善。

    昆明市五华区水务局局长张拾化介绍,他未来的梦想是能够有更多的本地鸟、鱼、虾等多种生物来这里入驻,与周边居民和谐共生共处。如今的陈家营岔沟附近的居民小区,多个带状下沉的湿地公园沿着周边高楼而建。绵延的水景带内,多样植物生长其中,雨水花园、生态塘、景观栈桥等构建起亲近自然的宜居生态景观。其间,不时可遇见广场舞大妈们正翩翩起舞,青青的草木,红红的衣装,好一派美好生活新景象,也承载着生物多样性带给人们的美好向往:道不远人,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不但远在滇金丝猴、灰岩皱叶报春等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的莽莽山林,也近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小区的日常……

    (记者 周志飞 周玉林 肖婷  王恒 杨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