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家教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家教

女儿要去美国,安安走还是留,是我们家讨论了一年多的一件大事——

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


    资料图片

    ■ 沈明革

    “只有七天了。”一天,外孙安安抽泣着对他妈妈说。

    “什么只有七天了?”妈妈不解地问。

    “再过七天你们就要回美国了,我又见不到你了。”安安急得哭出了声。“我想和妈妈在一起。”

    这就是那个平时大大咧咧、懵懵懂懂的小男孩安安吗?我忽然发觉自己对孩子内心的理解其实还远远不够。我女儿要带外孙女丹丹去美国的事,这些天我们时常提起,安安虽说想一起去,但大人没点头他也不纠缠,孩子的想法似乎并没有被我们当作重要的决定依据。我们常常说尊重孩子,现在想起来,这么大的一事,我们还真没有认真地征求过孩子的意见。

    “别哭,别哭!”妈妈一边劝慰孩子,一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妈妈决定了,明天就去买机票,我们这次一起走!”

    安安走还是留,是我们家讨论了一年多的一件大事。

    走,安安可以和父母一家人在一起,可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但是,安安的父母没有今后留在国外的打算,他们确定几年后是要回来的,到时候,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会为安安回来适应国内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留,安安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起正常学习,但是,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父母情感的疏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可避免的。

    有更多的选择,既是现代家长的幸运,也是对家长的挑战。我们权衡再三,却常常不得不在无数个不可预知面前无奈地徘徊。

    曾经,我倾向于外孙安安留在杭州。从小生活在中国的孩子突然到一个英语国家,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与同学交往,面临的困难实在是太大了。过一两年,语言关刚过,又要回来。到那时,一边要跟上班里的学习进度,一边还要补上落下的语文数学。这是不是太难为孩子了。说心里话,安安小时候我带得多,他要走,我还真的有点舍不得。

    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忽然意识到,在孩子希望和父母在一起的要求面前,所有的分析和理由统统都是次要的。我又想起安安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大约是上托班的暑假,安安在我们家小住了几天,每天都和我们玩得开开心心的。一天接到妈妈的电话说是晚上来接他,一下子就不对了,下午就早早地把自己的小衣服和玩具收到小背包里,晚饭一吃完就说我们今天不玩了,然后端一个小凳子坐在门口,嘴里自言自语地说,我就在这里等妈妈。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妈妈一进门安安就紧紧抱住妈妈说:“妈妈,我们以后再也不分开了!”就像在我家受了多大委屈似的。其实,那一次就让我明白,祖辈和孩子的感情再好,也不能代替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虽然在今天之前我们一直准备安安留在国内,但就在彼时,我的想法改变了。我走过去拉住安安的手说:“吃饭吧,这次就和妈妈一起走。”安安没有料到事情会出现这么大的逆转,顿时破涕为笑,家里又恢复了平时的热闹。

    那一周学校开学了,安安照常去上学,我们忙着办理各种手续。周末的时候女婿发来消息,那边的学校已经同意安安入学,行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最后一天了,一早我送安安去学校。走出家门,有太多的话想对孩子说,我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想让孩子记住老师那天讲的课,想再一次告诉孩子之后新的老师讲课就会用他完全听不懂的英语……

    孩子似乎并没有因为转天的远行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像往常一样一出门就骑上我的自行车。我担心孩子摔跤,急急忙忙跟了上去。小家伙却劝慰我:“外公,别担心,我会在小区门口等你。”说完一溜烟地走了。

    安安个子矮还坐不上座凳,歪歪扭扭地斜跨在车杠上骑得十分自如。回想这几年陪安安学车,我担心也罢,孩子摔跤也罢,现在还不是自信满满地上路了。我感慨,安安要去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我隔着千里万里的,是不是担心太多了。还是多相信孩子的父母,相信孩子自己吧。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