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于涛 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 记录:姚建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光辉时刻。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着和党风雨同行的难忘经历。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我家中的四代党员。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尊党爱党拥党就是我们家四代党员共同遵循的人生信条。
动荡的年代,共产主义改变了爷爷的一生
1921年12月,我的爷爷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市水头村一个贫农家庭,恰好与党同龄。爷爷11岁时第一次接触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接受了最早的思想启蒙,初步地了解了共产主义思想,这是他很重要的人生际遇。19岁时,他又因参与印刷抗日书籍,被日伪军抓捕,在监狱里关押了三十一天。一同被捕的30余人中,有8人被确认是共产党员,最终遇难。这是爷爷又一次与共产党近距离接触。
过了几个月,因听说乡公所要再次抓捕他,爷爷一路逃亡到了朝鲜。在朝鲜期间,爷爷依然受着剥削、压迫。两年后,当他走投无路悄悄返回故乡的时候,共产党已经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爷爷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人们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减租减息在进行,他同大家一样在政治上翻了身,爷爷第一次觉得这片土地是属于自己的。此后他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当年就被发展为共产党员。多年后我到了烟台工作时才了解到,即使在解放区,当时党员身份也是不公开的。
爷爷的亲身经历让他认识到,听党的话,跟党走,就没有错,这成了他一生的信念。之后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他带民工支前,运粮、修桥……先是担任分队长,负责一百多人的小车队的管理,后来又转到中队任事务长,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带队支前,爷爷的生活依然艰苦,但是他觉得这样的吃苦有意义。他在自传里记录过,在运送军鞋的时候,他的鞋破了,宁可光着脚也不动军鞋。最终,爷爷历时一年多,圆满完成任务,被授予二等功。
后来,华东局提出了民工队的政治工作方针是:“把民工队当做学校办”,爷爷就在这个大学堂里迅速成长起来。一个苦难农民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党员干部,这种脱胎换骨的变化,用爷爷自己的话说,“那完全是党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爷爷说,是共产主义改变了他的一生,赋予了他人生全新的意义。爷爷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家族史即国家史,一个家族的变迁折射出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无论什么时候,父亲为百姓办事的心都未停歇
父亲1941年出生,1952年就跟着爷爷进了城。从小受村里老乡的照顾,父亲始终觉得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不能忘了农民的疾苦。带着这种情感,父亲从没有为我们的事情托关系、找门路,而对向他求助的人,却有求必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父亲是1964年在大学里入党的,党龄也已经满了50年。工作中,不时会有群众慕名找他反映问题。听闻他们不公的遭遇,父亲总是极为愤慨。我家先生和我妹妹都是学法律的,父亲总是要求他们无偿帮助这些群众修改申诉材料,指导他们按程序反映诉求。他对群众不忍心置之不理,只能全家总动员,努力多帮一点是一点。这些都让我深受教育,也成为我选择公务员作为职业的初衷。
退休之后,妈妈劝父亲修身养性,多锻炼身体。但读书的习惯已融入他的血液,所以依然如故。他重读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了很多鲜明的观点,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良知。
父亲晚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我今年七十初度,理应以有限的绵薄之力奉献给社会。当有一天我要告别这个世界时,我也会坦然地回首平生: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没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直到他临终前两天,那时父亲已经神志不清了,断断续续说着胡话。我使劲辨别,原来在他混乱的意识里,仍然是有人找他申诉不公。他气息微弱地说:“我太累了,撑不住了,你替我去帮帮人家。”我明白,这是他的心事,他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放下人民群众,他为百姓办事的心永远都不肯停歇。
时不我待,我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作为女儿,我对父亲心怀敬意,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2015年1月,我被派到地市工作,终于有了直接为群众做事的平台。六年时间,我在两个市任职,走遍了所有的乡镇,去过几百个村。我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自己开车到村里,到老百姓家里坐坐。我的手机里也存着很多基层干部群众的手机号码,他们有困难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工作时中,我也总是愿意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
我忘不了小时候,经常有农民进城要饭,父亲不仅有求必应,更是把他们叫进家门,和我们同桌吃饭,借机了解农村的情况。父亲总是跟我说,农民的幸福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一定要关注农民,珍惜农民。能到基层真正为农民做点事是父亲的愿望,可惜他始终没有机会实现,而这成了我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情感基础。如果父亲看到我替他完成了心愿,找到了让群众共同富裕的好路子,他该多么高兴啊。
我总是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我的祖父、父亲都已经去世了,如何让这些亲历者把真实的历史保留下来,让年轻一代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这是父亲未完成的遗志,也是我作为党员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
所以,我们用极大的努力,系统挖掘、保存、整理胶东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建成党性教育基地十几处,系统展示了古代兴盛—近代屈辱—革命建设—走向复兴的完整脉络,以此教育党员群众和青少年,我们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建党百年,双胞胎儿子先后入党
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与马克思同一天生日。我在院子里修了一座旗杆,每天早晨带领孩子们升国旗、唱国歌。儿子三岁的时候就会背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时候,孩子们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建成一座大高楼,让天底下无家可归的人都住进来。
18岁的时候,他们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急切地希望成为我们家第四代共产党人。
我用小长假带他们去了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等几个教学点,亲自给他们当解说员;我用春节和中秋两个团聚的节日,跟他们一起开了两次家庭民主生活会,一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次开展表扬与自我表扬;我带他们在党性教育基地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假期周末,我经常带他们一起去农村调研,倾听农民疾苦,帮村里解决困难。
疫情期间,他们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家上网课。我们全家每周三个晚上,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一起读《毛泽东选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每次一个人做轮值班长,主持读原文和交流心得体会。而白天,他们则在学习之余,到社区去做志愿者。
19岁时,两个儿子几乎同时成了入党积极分子。2020年8月和10月,他们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一起在建党百年前夕,在20岁的年纪,成了我家第四代共产党人。从此,他们不仅是我的儿子,也是我的同志。
传承红色基因,需要不断锻造自己。爷爷那一代人为建立新中国流过血,父亲那一代人为建设新中国流过汗。现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在继承遗志,接续奋斗。
愿党的事业生生不息,愿我们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