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云南楚雄州建立“残联+基地+残疾人”联动发展帮扶模式

“一根针”让残疾姐妹实现自强自立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从辍学残疾女孩到非遗传承人、创业女性,身高只有105厘米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妇女张华芝拼出了自己的人生高度。

    张华芝酷爱绘画和刺绣,州县残联非常重视对她的培养,多次推荐她参加各种形式的彝绣技能培训班,通过多年的培养和不懈努力,如今张华芝已经熟练掌握精湛的绘画技能和刺绣技艺,摸索出了很多不同风格的画风和针法,2016年3月创建了南华县华芝巧手彝绣经营部,产品十分畅销。

    在楚雄州,像张华芝一样的妇女还有很多。近年来,楚雄州残联紧扣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全州残疾人妇女实际,切实把培养选拔残疾人妇女彝绣人才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搭建平台抓载体建设,培育人才促创业就业,带动了一大批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

    楚雄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绣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审美、适用、商业的价值。

    如何让彝绣传承和残疾妇女就业完美结合?

    近年来,楚雄州残联积极发挥彝绣资源优势,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创建云南省首家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彝绣实训基地,建成了“残联+基地+残疾人”联动发展帮扶的模式,带动残疾人妇女实现就业创业,实施楚雄州残疾人“百名绣女培养计划”,选拔培养了100名残疾人艺术人才,打造“精品基地”,利用基地培育残疾人刺绣女能手。

    楚雄州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和枝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彝绣技艺应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在传承中结合现代的元素,不断地进行提升和改进。因此,依托“基地”加大对残疾人的培训力度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培训的内容包括彝族文化基本知识、彝绣的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刺绣手法等。“基地”以培训残疾绣女为基础,提高其刺绣水平;通过基地培训建立优秀残疾人彝绣技能人才数据库,以培树典型为重点,挖掘扶持彝绣人才,把残疾刺绣女能手聚集起来,展示她们的精湛技艺,借助“基地”成熟的商业渠道,充分发挥“基地”在市场和生产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争取更多订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武定县猫街镇仓房村委会残疾人普桂是一名聋哑人,2017年和2018年参加了楚雄州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举办的两期技能提升培训班,刺绣的技能逐渐提高,每月订单不断,如今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成功实现居家就业。

    “只有把彝族手工艺品变成商品才能创造价值。”这是基地培训让广大残疾妇女树立的重要理念。楚雄州充分借助基地成熟的加工、销售渠道,帮助广大残疾妇女及家庭发家致富,积极引导她们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用一根针改变她们的生活,真正实现自强自立。同时,让古老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断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郭玉珍、黄永兰、赵开芹……通过对残疾人刺绣技能培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一个个贫困残疾妇女通过彝绣实现就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云南省“幸福女人绣·指尖上的记忆”彝族服饰大赛三等奖、云南省民间工艺传承协会“云南省职工技能才艺大赛——刺绣组”优秀奖、第十五届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获“工美杯”银奖……近年来,一项项荣誉见证着彝族刺绣文化产业的“乘风破浪”。

    “我们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发展彝族刺绣文化产业的要求,把残疾妇女学习彝族刺绣技能作为选拔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重要工作,举办非遗传承彝族刺绣技艺提高班和刺绣初中级培训班10期,培训残疾绣女500人,投入资金105万元;实施楚雄州残疾人‘百名绣女培养计划’,投入资金100万元,选拔培养100名残疾人彝绣人才,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帮助210名残疾妇女实现就业创业。”李和枝表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