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馆冬奥会冰球赛事场馆。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夜景。
(图片由北京市重大项目办提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探访国家体育馆“冰之帆”,该场馆将举办冬奥会唯一的集体球类项目,也是兼具高热点、高度职业化、高度观赏性的赛事——冰球。
“全闭环”运行 黑科技助力高标准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局势仍然相当严峻,冬奥会期间最多将有千名外籍人员在馆,如何保障冬奥会平稳顺利进行?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采取“闭环”管理,闭环内人员独立运行,全覆盖管理,杜绝了闭环内外人员交叉空间重叠的情况。“我们对标奥运标准,分为防疫分区、注册分区以及相关的客户群流线共10个场景,67个防控单元,从体温检测、科技智能防疫、人体温度跟踪测试到发热患者的绿色通道,每个防控单元固化责任,强化统筹。”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秘书长齐靓介绍。
为了做到人防、技防、物防无缝衔接、有效落地,冬奥会在防疫细节上精准把控。“闭环内外是由亚克力板进行物理隔离,运动员、媒体、外籍官员等都有独立入口进入场馆,同时,考虑到测温仪器可能受环境干扰,我们在场馆各个场所都派上‘测温贴’,实时跟踪人体温度。”赛事公共卫生和防疫经理包卫华表示,针对外环和内环间物品交换,特别设有智能物流存储柜,外部人员把所需物品放入柜中,用短信通知内部人员取件,全程只可单行传送。
记者在馆内看到,一台大型消毒机器人正在各区域“巡逻”,所到路径,皆喷洒消毒水,赛时,将有六台消毒机器人定时消毒;相比于东京奥运会脚踏式消毒机,此次升级为感应式手消,可进行无接触、免水洗手、物消毒;首次使用气溶胶检测仪,新风系统消毒模块实时进行病毒查杀……
从人员、设备到空气环境,多项“黑科技”引入,助力疫情“零感染、零发生”。
“防疫已精确到每一名运动员和家属,每一名参赛官员,他们在宾馆、转场、训练的全流程,都会纳入我们的健康管理,实行医疗保健和防疫双重保障。中国有信心、有经验、有能力成功迎来冬奥时刻。” 国家体育馆运行团队医疗防疫副主任宋岩介绍。
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 践行“绿色奥运”
此次冬奥,“绿色科技”成为一大亮点,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一届亮点纷呈、科技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将令世界瞩目。
在体育馆的扩建部分,设计人员采用仿冰玻璃砖,充分引入自然采光,通过外遮阳和内遮阳系统,调节自然采光,最大限度减少照明能耗。在采暖能耗上,国家体育馆采用常规的市政集中供暖,非采暖季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制热,效率更高,运行费用更低,力行低碳节约。室内也增加了空气净化功能,90%的空间内将具有空气净化能力,并装备传感器,实现自动调节新风,充分体现了建筑可持续。
此次改造,首次采用“激光照明技术、曲面斗屏、远红外线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馆内照明通过电脑深度模拟,实现精准定位,无须二次调式,观赛零光晕且反光影也能得到淡化。”场馆业主单位国家体育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越告诉记者,为烘托赛事现场气氛、让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赛场情况,场馆中央增加了曲面斗屏,形成全方位的清晰视角,方便裁判和运动员及时了解比赛信息,提升观赛体验。
改造后的冰面不同于传统冰球比赛标准,冰面拓宽,冰面厚度增加,既可满足冬残奥会赛时需要,也可转换为花滑、短道速滑等项目,极大提高了冰场利用率。同时场馆还实现了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的“两栖”能力,具备冰场和夏季项目场地双向转换的能力。未来,国家体育馆除开展群众冰雪、青少年冰雪活动以外,场馆还将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技进行融合,搭建更加综合、立体的产业链,力争将“奥运遗产”循环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三个唯一” 凸显北京温度
以运动员为主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和“人文关怀”的奥运精神,是北京申奥理念和办赛思路的强大优势。
场馆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雷鸣对记者强调, 针对冰球运动的特点,国家体育馆将在冬奥赛时为运动员提供一系列人性化的贴心服务,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唯一”。
唯一一个在现场为运动员、裁判提供洗衣服务的场馆。经测算,在国家体育馆需要清洗的衣物多达5万余件,按照国际冰联的规则,所有清洗的衣物要在训练或比赛前3个小时送达,不仅需要清洗还需烘干,这对洗衣服务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赛时的场馆洗衣房或将24小时持续不断地运转。
唯一在现场为运动队提供制衣服务。国家体育馆将在场馆内建立制衣中心,由专业人员为运动队的队服印制号码和姓名,并且对不合适的衣服进行裁剪和修改,让运动员更加舒适,在赛场上有良好的发挥。
唯一一个为每支参赛队伍提供队陪服务,这既是国际冰联的要求,也是冰球项目的惯例。队陪是运动队和组委会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队陪既要帮助队伍了解组委会的各项规定、要求,熟悉场馆的情况,还帮助把运动队的需求向组委会和场馆团队的各个部门反映,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据悉,国家体育馆场馆团队将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招募一批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来担任各支队伍的队陪。
随着冬奥会的来临,北京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先后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的“双奥之城”,载入奥林匹克的历史。“不仅仅硬核技术,我们希望通过筹奥、申奥、办奥的伟大实践,将爱国拼搏、团结友谊、文明和谐、创新超越的奥运精神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冬奥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