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须虫
今年9月,四川成都的小学生家长蒋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App不时给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随后,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被推送过来……这些视频的拍摄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机自拍时镜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而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还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弹幕,有的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视频App为何会出现大量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说到底还是为了迎合低俗的需要,无论是平台还是平台用户,这类视频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点击流量,这也不难理解涉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为何会被优先推送,更不难理解为何一些未成年人敢把自拍的镜头对准自己的隐私部位,这些都源于流量的不良功利刺激。
新修订生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加了网络专章,明确网络平台应该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防止其利益受损,如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些短视频平台显然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如被诟病的“小红书”App,不仅用户不需要实名注册就可以使用拍摄并发布短视频,而且通过用户协议将视频默认是在监护人监护下发布,用所谓“监护人”同意授权替代必要的审查责任,这不只是推卸责任,事实上更是利用模糊地带变相纵容含有不良信息视频的发布、推送与传播。
可见,如果不给平台低俗、涉黄的非法利益冲动套上牢笼,平台保护未成人的义务必然会形同虚设。短视频平台保护未成年人的关键须尽到审核责任,不但需要对未成年人用户发布视频的行为实行严格的限制,如分年龄分级的实名制管理,消除功利刺激,确立健康导向,更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与跟踪管理,禁止低俗、涉黄等含有不良内容的视频发布与传播,从技术上防范不良内容视频的推送等。
当然,至为重要的还是加强监管,一方面是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短视频平台保护未成年人的办法,使之成为平台管理的标配;另一方面提高平台的违法违规成本,建立平台不良内容监测与严厉处罚制度,对网络平台发布有不良内容、侵害未成年人隐私等行为“零容忍”,倒逼平台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