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阅读 PDF版下载

版面: 新阅读

《巴黎图书馆》:为战争中的爱书人守候精神避难所


    阅读提示

    亚米利加图书馆是一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现在也依然在营业的图书馆。在《巴黎图书馆》一书中,作者珍妮特记录了这座图书馆的馆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畏强权,为巴黎的爱书人守候精神港湾的故事;讲述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普通人小小的善举和隐藏的罪恶;传达了一个女孩经历了生活的惊涛骇浪之后,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性真相的故事。

    ■ 紫菱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生命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将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对世界抱有一份天真的想象。但是,假如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世上的一切都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就连我们自己也不是想象中的模样,我们该如何继续生活?

    《巴黎图书馆》(中信出版社2021年10月版)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是一个女孩经历了生活的惊涛骇浪之后,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性真相的故事。

    讲述那个年代普通人小小的善与恶

    20世纪40年代的巴黎女孩奥黛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少女。她渴望成为一位优秀的图书馆员、渴望成为像馆长里德女士一样能够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她渴望冲破传统的男权思想,让爸爸意识到自己会和波伏娃一样找到灵魂伴侣,而不需要依靠相亲寻觅一个“稳定饭票”;她渴望在二战中拯救被举报的犹太读者,守护图书馆这座精神避难所……她深信自己是善良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而人性中那些晦暗不明的部分与自己毫不相关。她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为一念之差所控,伤害到最忠诚的朋友。而这份愧疚,伴随了她后半生的异乡飘零……

    20世纪80年代,独自居住在蒙大拿的奥黛尔在自杀前,遇到了突然来她家拜访的少女莉莉。这个不甘于在小城镇浪费时光、渴望外面精彩世界的少女,正在经历成长的阵痛。她同样有着很多渴望。她渴望走出保守闭塞的小城镇,坐着飞机去巴黎走秀;她渴望痛快地将外语脱口而出;她还渴望变得像发育成熟的女孩一样玲珑有致……在莉莉身上,奥黛尔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她教莉莉法语,给莉莉做自己年轻时喜欢的俄罗斯饼干,向莉莉倾吐了那个让她纠葛了一生的秘密。

    奥黛尔的秘密,要从她作为图书管理员进入亚米利加图书馆工作开始。亚米利加图书馆是一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现在也依然在营业的图书馆,始建于1920年,是欧洲大陆上规模最大的英语图书馆。书中,奥黛尔的多位图书管理员同事,也不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而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曾经在亚米利加图书馆担任项目经理的本书作者珍妮特,借奥黛尔的眼睛,记录了这座图书馆的馆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畏强权,为巴黎的爱书人守候精神港湾的故事;也借着奥黛尔的口吻,讲述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普通人小小的善举和隐藏的罪恶,人性中幽微的光芒和摇摆不定的灰色地带。在这个故事中,没有纯粹如凶猛野兽的纳粹军官,也没有绝对正义的巴黎市民,有的只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各自的理想和欲望、坚守和放弃之间的挣扎。

    馆长里德女士在德国军队逼近巴黎时,仍然坚守图书馆,在二战后不久就带领图书馆进入了战时模式,向前线抗敌的军人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图书。图书馆赞助人尚布伦伯爵夫人作为一名真正游走在政商两界的贵族,与罗斯福总统私交甚笃。在她的周旋中,图书馆在战争白热化的阶段仍然维系着运营。馆员鲍里斯为了给犹太读者运送图书,被秘密警察枪击,万幸后来被救,战后还一边抽烟一边带着破了一个洞的肺在图书馆继续工作到退休,并且活到了80多岁高龄。纳粹的审查官福克斯博士,虽然身在纳粹阵营,却怀念战前思想自由的时光,对图书馆的种种“越界”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里德女士和福克斯博士在战前就熟识,德军占领巴黎期间,正是他们的友谊以及对书籍的热爱,让他们的关系超越了政治和战争,保护图书馆免遭灭顶之灾。

    和读者分享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

    战争改变了巴黎这座城市。数以万计针对犹太人的告密信涌向警察局。人们称那些信件为“乌鸦信件”。寄出那些信件的人,正是被举报者的朋友、学生、邻居甚至亲人。战后,德军撤离巴黎,长期生活在精神紧张和物质匮乏中的巴黎人,把对纳粹的怒火洒向了无辜的同胞。

    贫穷、嫉妒与仇恨在蔓延,而图书馆员依旧坚守着图书馆。奥黛尔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也留下了自己终生难忘的遗憾。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并未对发生的一切作出道德评判,而是以沉浸式的笔法,为每一个人一念之间的抉择提供了大量细节,还原了特殊年代人们真实的生活。有人牺牲,有人猝死,有人不知所踪。但人们依然在黑市用口粮交换巧克力,新婚夫妇一早去珠宝店打结婚戒指,十几岁受伤的战士在后方医院聊着八卦。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她想在这个故事中和读者分享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更想探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怎样互相帮助,又怎样互相伤害。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战争的故事,但剥开炮弹的外壳,这终究是一个生活和成长的故事。

    在有的时代,很多人在说“我控诉”,却少人说“我忏悔”;在有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说“我忏悔”,却少有人说“我控诉”。暮年独自生活的奥黛尔,也变成了年轻女孩眼中渴望成为的样子。她看清了人性的暗礁,学会了在汹涌的民意中保持冷静,也没有停止过对过去的反思。她终于可以坦然说出年轻时犯下的错,不再逃避,也不再为自己找借口。她曾经鄙视一些人,也曾经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类人,而最终,她接受了那个不堪回首的自己。

    她没有成为像图书馆长那样的文化界的中流砥柱,她没有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灵魂伴侣,她甚至没有成为那个自认为不会伤害任何人的自己。生活重锤了她,她并未因此沦入颓丧,反而看清了自己本来的模样,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她放弃了年少时天真却浅薄的幻想,成了一个真正独立思考、敢于与众不同的成熟女人。生活的重锤留下的不止伤痕,也是成长的印记。

    “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我是风。直到最后我遍体鳞伤,老了以后才知道,其实,我们都是草。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边倒。”

    在命运的浪潮中,如同草籽般漂泊的我们,或许无法阻挡潮水的方向。然而,即使是一枚草籽,也能决定自己如何发芽、如何生长。

    如果,你也经历过成长中的幻灭时刻,你也曾为过去的某个遗憾而懊悔不已,在《巴黎图书馆》中,你或许可以找到成长的真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