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在卸任梁庄村党总支书记的一个多月里,李广菊比过去更忙了。“卸任不卸责任,我还是咱们村瓦门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得带着村民继续往富裕路上奔。”
59岁的李广菊是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梁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从2003年“一肩挑”担任村书记、主任至今,已近二十年。“1995年回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2000年担任村书记,从年富力强干到两鬓苍苍,从带领村庄脱贫到走上乡村振兴路”,李广菊笑言:“干劲十足,比得上年轻小伙子。”
“梁庄自然资源禀赋不好”,1982年从外村嫁进梁庄,“打小就跟庄稼打交道”的李广菊“几天就琢磨明白了”。梁庄村位于双墩镇西北部,岗冲交错,缺水易旱,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一稻(水稻)一油(油菜),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歉收绝收现象隔三岔五时有发生。“土里刨食不如发展养殖”,从上世纪八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李广菊和爱人成了远近闻名“爱折腾的人”:“先是在家里养猪、养鸡,爱人在外面跑运输,后来又开了烟花爆竹培训班,第一个在县电视台打广告。总之,看到什么有商机,就干什么。”
女能人李广菊让村里人羡慕,也引起了村“两委”的关注。1995年,村里的老支书动员,“希望我进村‘两委’班子,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性情爽直又热心的李广菊二话不说答应下来,“这一干就没停下来”。
在梁庄村,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塘坝、道路、致富。2000年,刚刚当选为村书记的李广菊为了解决群众生产用水问题,争取了小农水项目,修了大中小塘数十口。去年,又修通并硬化了铁匠庄水库至马庙村长达近2000米的灌水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农田的灌溉用水的问题。
2000年的梁庄村只有一条2公里的“村村通”砂石路。道路不通,是群众致富路上的“死结”。李广菊多方争取,如今已经修通了村里的水泥路。在梁庄村采访,不管是新任村党总支书记陈点点还是梁庄村民,说起李广菊,总是赞不绝口:“李书记脑筋活,点子多,胆子又大!”一条村庄适应不同社会时期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的“致富路”,印证了这一评价。
2014年前后,注意到国家开始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李广菊敏锐感觉到“粗放的养殖业可能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不符”,她率先拆去鸡棚,寻找新路。依靠养殖业富裕起来的村民也跟随李广菊相继转型,或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从2015年到2017年,梁庄村整村拆迁,村民们从乡间搬去了集镇,“距离合肥市区只有20分钟车程,村民‘洗脚上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长丰县委、县政府和双墩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一条“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之路,在李广菊脑海中逐渐酝酿——
2018年,梁庄村实施了土地平整项目,完成土地整治8146.22亩。“除了近3000亩条件好、易于耕种的土地流转给了5个大户耕种,其他5000多亩仍处于抛荒状态”,李广菊率先提出了“自己经营”的设想。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村“两委”结合本村实际,以村“两委”为主,吸纳能人参与,动员群众土地入股,领办了梁庄村瓦门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大宗农业,实现统一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李广菊介绍,在合作框架上,探索“1+3”合作模式,即以集体经济为主,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入股,三方入股:村“两委”成员带资入,社会能人参与入,带动农民土地经营权入。在经营模式上,采用“合作社+订单+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生产模式。在分配方式上,土地折股量化,资金折股量化,投资收益按股分红,以股权化结构分红的方式,既激发了村“两委”、社会能人的干劲,又保证了集体、农民收益。
盘活后的土地,合作社将其中的2600亩用来种粮食和油菜,其他的则试点种植经济作物。与此同时,李广菊带着合作社成员到贵州考察,与农企合作,种植酒用优质高粱,实施订单农业。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梁庄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109万余元,农民直接经济收入户均增加3000余元。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79个二代大棚里,香菜、芹菜、香葱等有机大棚蔬菜即将“走”上市民餐桌,17亩在建的连栋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李广菊说,12月10日村委会换届结束,她将正式退休。“还得接着忙嘞,过几天要代表合作社到贵州商谈瓦门楼定制酒的生产,咱们村要走观光农业+订单农业的路子,要发展多种经营,做深加工……”李广菊说,她还要继续奋斗在“乡村振兴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