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什刹海

大山中的坚守


    “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不远的地方,在暮色苍茫里,元宝山还依稀可见,她是如此的稳重端庄,一如既往地保留着永恒的温婉和美丽,守护着这一片亘古的山水和田园,庇护着淳朴的桑梓和百姓。

    ■ 何开琦

    处暑刚过,下了一场小雨,元宝山里的热气降下来了。

    清晨,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踩着草尖上的露珠,来到了滩底屯的竹林里。这里,是元宝山诸峰的最深处,在日头低矮山雾缭绕的时候,依稀还能够看到草木葳蕤,万物生机勃勃。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竹林里,杨宁一眼就看到了一个上穿粉红色上衣脚穿墨绿色帆布鞋的苗阿嫂在弯着身子,采集竹林下像白色伞裙的竹荪,她旁边的竹篮里已经装下了一大半。杨宁大声喊了一声:“燕芳嫂”,声音划破了竹林的宁静,苗阿嫂董燕芳站直了腰身,用一根黄色的手帕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珠,眼光像是一阵早晨和煦的风,迎接着杨宁笑吟吟走近了自己。

    董燕芳是去年刚刚脱贫的脱贫户,家里农田少,丈夫长期外出打工,自己在家拉扯着三个孩子,起早贪黑也只能达到温饱。杨宁动员她加入了竹荪种植合作社后,种了一亩竹荪,增加了5000元的收入,这才脱了贫。从今年7月开始,杨宁习惯在每天的早晨,去村委会上班之前,都来帮助董燕芳采集竹荪。

    “空山新雨后”,竹荪长得特别多,在竹叶覆盖的地方伸头探脑,每一株竹荪都顶着灰色的帽子,腰身裹着一袭的白裙子,在幽暗的竹林里显得格外亮眼,煞是好看。杨宁帮助董燕芳把竹荪采集了满满的两个篮子,趁着董燕芳收拾雨具的时候,把肚子里酝酿了很久的一句话说了出来:“阿嫂,你让阿哥也回来吧,我们的食品加工厂也缺少人工呢。这样,你们在家门口都有工做了,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杨宁看到了董燕芳的眼里滚过一阵白光,然后回答:“等这一茬的竹荪收完,10月开始下明年的种子,我一定叫他回来。我还想再扩种两亩呢。”说完,她挑起装满竹荪的篮子,往村委会的食品加工厂送过去。

    来到村委会,杨宁见到了早就坐在办公室里的老支书张有权。老支书已经退休,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杨宁问:“老支书,今天特别精神,是有什么喜事了?”张有权站起来说:“老表姐陶玉莲今天回到县城,我过去看看,想问你有什么要带上的。”杨宁从资料柜里取出一个纸袋子,说:“上次见到老大姐,她得了风湿,还坐着轮椅,我答应送她一种我们苗族的药包。这次,你刚好带上。”

    老支书接过药包,说要赶去县城的早班车,就匆匆走了,杨宁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村口的榕树下。

    想到今年5月的时候,老支书和杨宁带着支委的几位同志去看陶玉莲大姐,至今杨宁还感觉到有一股炽热的暖流。陶玉莲是陶保桓的女儿,而陶保桓是融水甚至是柳州革命的英烈先辈。

    时光仿佛回到水深火热的1935年。融水县小学老师陶保桓目睹了家乡老百姓生活的潦倒和苦难,决心到桂林去求学,寻找人生的出路。在大学里,陶保桓遇上了人生导师陈望道,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和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不久后,陶保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且不知疲倦地往返于桂林和柳州之间,建立了中共桂林支部和中共柳州支部,14个月就发展了60多名优秀分子加入了共产党组织,为桂林和柳州庚续了革命的火种。1937年9月,陶保桓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27岁。

    那一天,杨宁听到陶玉莲大姐讲述父亲陶保桓的事迹,心里波澜涌动,久久难平。她总是想,这位先辈如果仅仅为生活,为家庭,当一个教书先生,也足以安身立命,但是他把人民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把民族的安危当作自己的安危,舍生取义,义无反顾,这是共产党人的风骨血脉。

    杨宁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选择在农村当村官,这10年来,坚守家乡,在大山里胼手胝足,帮助群众扶贫致富。 因为,心中的信仰像山一样巍峨耸立,精神的力量像江水一样奔腾不息。

    去泗欧村的路,是杨宁再也熟悉不过的了,那里是高山泉水西瓜种植合作社召集人张海慧的家。昨天,张海慧已经在电话里说了,今天是秋季西瓜出售的第一天,有客商来村里收西瓜。杨宁惦记着,所以在午后,就独自一个人往泗欧村去了。

    果然,还没到村子,杨宁就看到张海慧家的三轮车在西瓜地里奔跑。在村口,有好几个人正忙乎着往一辆汽车上装西瓜。见到杨宁,张海慧停下了手中的活说:“杨书记,你来了。刚好我们切了一个最大的西瓜,过来一起品尝。”已经切开的瓜,瓜肉红润,鲜汁欲滴。杨宁咬了一口,甘甜如饴,她点赞说:“这正是我们泉水西瓜正宗的味道。海慧,加油!”张海慧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说:“我们今天可以卖得八千斤,连续可以卖半个月左右。”杨宁和她们一起装好西瓜,一边算着,这样干,光是西瓜种植,参加合作社的每个家庭就有3万元的收入。

    随后,杨宁又去了村里的食品加工厂。这是村委会咬牙花了近百万的经费建设起来的,目的就是为村民种养出来的产品能够得到及时的加工。在厂里,杨宁看到早上董燕芳送来的竹荪已通过烘干,包装好,随时可以通过“苗村馆”电商卖到各地。

    从前,江门村不是这样的。

    曾经,杨宁在这里看见过各种各样的贫穷,小时候看见冬天没有穿鞋的脚,走过冰冷的青石板;读书的时候,在同学家里,因为没有钱交电费,只能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杨宁选择回到家乡,就是想通过努力改变家乡的贫穷。

    “事非经过不知难。”去年,这个村子终于甩掉了贫穷的帽子。但是,杨宁心里知道,乡村振兴的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有一次,杨宁在街上看到十几个奔跑的小孩,追逐嬉闹。问了一下,得知他们都是留守儿童。杨宁找到街坊几个年轻人商量,办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帮助小孩子学习。在她心里,乡村振兴不能够没有教育,儿童的未来就是乡村的未来,教育好儿童就是为乡村留住振兴的力量。

    又到了鹧鸪飞往山林的时候了,傍晚的夕阳往山里的香杉树投下了最后的一抹嫣红,然后也遁入山的另一边,天空里没有了鸟飞的痕迹。

    “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时候,杨宁的脑子里,呈现了李白的这一首诗。而在不远的地方,在暮色苍茫里,元宝山还依稀可见,她是如此的稳重端庄,一如既往地保留着永恒的温婉和美丽,守护着这一片亘古的山水和田园,庇护着淳朴的桑梓和百姓。杨宁心里对元宝山怀着无限的依恋和敬意,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保持初心,永远守住这一片大地,尽管辛苦劳作,也要诗意地栖息,让百姓获得丰收,让田野充满芬芳。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