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晒娃”变“坑娃”警惕家长“啃小”
近期,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以展示“萌娃”为主要内容的账号,不少家长将孩子打造成“网红”,并通过商务合作实现流量变现。
在一些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类似这样的“网红儿童”账号不少。其中,大多以记录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主。但随着同质内容的增多,不少账号开始“另辟蹊径”,出现了吃播、美妆穿搭、演绎剧情段子等模式,稚嫩的孩童做着与年龄不符的动作,部分“晒娃”逐渐畸形化。
遏制炒作“网红儿童”现象,需要综合施策。家长要目光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网络平台也要从严把关,对过度消费“网红儿童”的账号采取封禁等措施;相关部门则更要发挥监管作用,常抓不懈。
暴力分拣屡禁不止快递企业难辞其咎
12月19日,网上热传一则申通快递暴力分拣的视频,事发申通吉林长春经开二区网点,工作人员分拣快递时随意乱扔,这种暴力分拣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该网点的一名工作人员居然建议客户,如果东西怕摔,以后可以发顺丰。
对于此事,申通官方表示,申通东北大区将对违规网点进行彻底整顿,专项小组也已于12月16日抵达网点调查核实,约谈承包区负责人,根据相关规定对涉事承包区予以处罚,对个别言辞不当的第三方员工已解除合作。
暴力分拣属于不规范操作,是法规标准所不允许的。而暴露出的问题则是快递企业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缺位。对外,企业没有尽到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之责;对内,没有尽到对员工进行法规教育、强化管理制度的责任。
速冻产品名称标注“潜规则”当叫停
近日,有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发现,一些速冻产品标称“牛肉大葱水饺”,但配料表显示添加了猪肉;有的产品名称是“荠菜猪肉大馅馄饨”,里面却添加了鸡肉成分,有媒体对线上线下渠道销售的8个品牌约40款名称中含有“猪肉”或“牛肉”的速冻产品进行统计发现,发现有18款产品配料表显示混有鸡肉等其他肉类成分,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产品名称只体现一种肉类,实际却包含其他价格便宜的肉类,以次充好,误导消费者,涉嫌虚假广告和误导宣传。这种冷冻行业内名称标注“潜规则”已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监管部门应斩断虚假宣传的根脉。监督执法等相关举措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不断提高虚假宣传的违法成本。相关企业也应诚信经营,靠诚信打动消费者。
莫让食品安全谣言影响行业发展
近日,各大社交网站上有网友发布消息称,“西安的朋友别吃草莓了,大棚内有老鼠跑来跑去将病毒传播在草莓上,导致出血热。”出血热和吃草莓真的有关系吗?对此,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村局向媒体透露,吃草莓和出血热二者并没有关系。同时,西安市长安区农业部门已经开展了草莓专项风险监测,未发现农残超标现象。
碳酸饮料含磷酸盐会致肾衰竭、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可致癌……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可谓层出不穷,并在社交平台中频频刷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损失,更严重影响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声誉,损害了公共利益。
关于食品谣言,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行业发展,让真相“跑赢”谣言,既有赖于人们知识的提升,也需要相关部门在科普宣传方面“先行一步”,更要对造谣者加大处罚力度。
刘世康/王德新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