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想
“看似‘吃’非常简单,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家庭和校园应该更加重视食育,共同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在“疫后综合征与校园健康教育”专场论坛上曾这样呼吁。
何谓“食育”?顾名思义,就是以食物为载体的教育,关乎每一个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具体指每个人为在自己一生中能够确保健康而自觉培养良好饮食生活习惯、学习关于饮食各种知识及选择食品判断能力的学习过程。“食育”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他曾说“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食育也是与健康教育放在一起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再一次敲响警钟,为了健康我们最应改变的是不良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全面加强青少年儿童的食育教育已迫在眉睫。
继承传统饮食文化,让孩子们吃出“德”来。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众多深刻的国学精髓。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总结出健康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让孩子们从小学习食育,动手创作,浇水施肥,了解土壤与自然,就能尽早了解中国文化与自然规律。
借鉴他国成功经验,让孩子们吃出“智”来。我国食育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丹麦等国相对完善的食育体系,美国、英国、印度等国设立的“营养日”“营养周”或“营养月”等。
培养学生健康饮食习惯,让孩子吃出“体”来。教师和家长要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穿过田野,走进菜园,亲自了解食物从土壤到餐桌的魔力,见证一粒种子通过辛勤灌溉劳作变成餐桌美食的过程,使孩子们敬畏珍惜食物。在用餐中,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自觉平衡膳食结构、注重食物多样化,养成低脂、低盐饮食和细嚼慢咽等好习惯。
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让孩子们吃出“美”来。在食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可把桌上餐食及餐具变得艺术化,儿童有兴趣后对每一种饮食都会做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还可提高其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让孩子们吃出“劳”来。学校可开设烹饪课或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等活动,让孩子们辨别五谷杂粮,识别口中之物从何而来,懂得如何为自己健康负责,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恩自然馈赠,培养动手能力以及责任心,加深对学生“劳动才有收获,不劳者不得食”的劳动价值体验。
“食物像一把钥匙,是通向自然、通向内心的一把钥匙。”真正的食育,不仅是单纯的饮食知识、餐桌礼仪和食品营养搭配的教育,更要培育孩子们对食物和自然环境的爱护之心,减少对食物以及资源的浪费,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和尊重植物、动物,培养敬天惜物的精神。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苏格拉底曾说,“你是为了吃饭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吃饭呢?”食育作为德智体美劳的重要基础,收获的不仅是健康体魄,还有丰富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