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 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 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双减’之前,孩子的作业经常到晚上10点半还没做完。‘双减’一来,孩子在学校就能把作业做完,放学后还能参加各种运动、发展爱好。”近一个学期以来,随着“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家住北京海淀的刘女士和正上小学4年级的儿子都觉得轻松不少。
在教育部12月2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几组数据呈现出“双减”工作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中国青年报》调查也显示,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教育观念得到了广泛支持和认同,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表示。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超八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留下的校外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营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吕玉刚说,学校普遍更加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规范,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大多数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据介绍,为巩固“双减”成果,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入推动校外培训治理落地见效。
90%以上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吕玉刚表示,新学期开学以来,各地各校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聚焦做好校内减负提质,创新工作思路,细化落实举措,广大校长、教师积极作为、辛勤奉献,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家长们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家长批改作业”,在这个学期得到有效根治。据统计,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同时,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定分学科的作业设计指南,组织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的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广大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高作业整体水平,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双减”工作的实施,令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据《中国青年报》调查,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加校外体育活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再额外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吕玉刚说。
91.9%的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
“双减”以来,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吕玉刚介绍,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在时间上,基本上实现了“5+2”的全覆盖,即每周5天、每天两个小时,保证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能够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便于家长来接孩子。课后服务的项目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们学校系统梳理了小学6年的教学内容,建立学科知识体系,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还通过时间统筹,开设了数学游戏课、数学文化课、数学思维课这样的拓展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会上,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介绍了学校在“双减”工作中取得成效的经验作法。
据陈立华介绍,为了能在两小时的课后服务中提供丰富的供给,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从做好作业辅导和让学生全面发展两方面进行设计。“做好作业辅导,主要体现两个‘个性’。一个是,我们在课后服务时段提供‘作业超市’,有一些配音、小作家等课程作业,供孩子们自主选择;另一个是,开展‘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辅导。”
同时,朝阳区实验小学还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优势,开设了艺术、体育、科技、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课后活动,同时还引入青少年活动中心、首都体育大学、中国京剧院等优质社会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目前,学校开设了40多门课后服务课程,学生的参与率达95%以上,调研显示孩子们对课后服务满意率超过98%。”陈立华欣喜地看到,“‘双减’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据我们的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吕玉刚表示,学生比例大幅提升,也说明课后服务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另据统计,在课后服务中,一些学校根据家长的要求,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万多名学生参加了暑期托管。
“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解决了家长的‘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教师负担过重问题
就进一步提高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水平,除了作业管理再强化、课后服务再提升、课堂教学再提质等,吕玉刚强调,还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切实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教学指导、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目前,师资不足、教师负担过重等问题正制约着学校减负提质等工作的推进。为此,不少学校正展开积极探索。
为了促进优质资源流动,让优质资源更均衡、整体资源更加优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大力挖潜现代化学校治理,深化集团内教师轮岗。
“我们通过中小学教师跨学段轮岗任教,探索九年一贯长链条人才培养。目前,集团内有40多位中学教师到小学任教,同时实现了体育、艺术、科技、阅读等课程设置和实施上的九年贯通,让中小学教育有效衔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介绍,“学校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教师带着课题轮岗,吸纳集团教师参与,带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一人流动带动一群人的成长”。
针对师资不足等突出问题,吕玉刚也表示,除了学校内部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部也将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把学校空缺的编制、空缺的老师补齐、补到位。
同时他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减轻教师负担问题:学校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统筹好三点半前和三点半后老师的工作安排。教育部门将统一遴选若干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提供给学校自主选择和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后服务工作中,有91.7%的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同时各地各校还选聘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这既丰富了课后服务的内容,也适当地减轻了一些教师过重的负担,基本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吕玉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