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在义,败也在义。成在大义,败在小义。
■ 朱钦芦
秋叶染黄的时节,家兄和姐妹从成都来到北京。这次我为他们安排的一处游历地是涿州。涿州是南距北京五六十公里的一个县级市,河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据《史记》记载,涿州古称涿鹿,上古轩辕战蚩尤的故事就发生于此。这里有《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故居”,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祖籍地,还是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故乡。其一是“僧敲月下门的”贾岛(其故乡现已划入北京房山境内),其二是“初唐四杰”的卢照邻。这里建有供奉着他的卢氏祖宗卢植的“卢氏宗祠”,被称为世界卢氏祖先的基地。卢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三国演义》第一回多处提到他。但是我的兴趣是他的一个弟子及其结拜的两兄弟:刘、关、张。为了让亲人们对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有所了解,我把家里那套《三国演义》图书找出来,指定让他们着重读第一册“桃园结义”。是的,我们准备去的地方就是桃园结义故地的“三义宫”和“张飞庙”。
三义宫在刘备的家乡楼桑村——近2000年未变的村名,让人联想起刘家篱笆东南角上那棵像伞盖一样的桑树。山门的券洞里,一个售票员问我们从哪里来?听了“成都“俩字,他立即站起身来热情地欢迎我们:“成都和涿州有缘!“ 是啊,刘关张的事业起于此地,兴盛和终结于成都。解说员告诉我们,三义宫始建于隋朝,历代均有修葺。这组建筑的规制始于明朝,由武宗皇帝钦赐玺书敕建。痛心的是十年动乱中除山门外,均被拆毁。眼下的建筑为1996年重建,占地面积60余亩,三进院落格局,7个大殿,分别供奉祭祀刘关张、诸葛亮,甚至还有哥仨的战马的卢、赤兔和乌骓马。虽是复建,80多尊塑像基本依循着《三国演义》连环画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心中已有的形象毫无违和感。牌匾和楹联的题字亦很入眼。兼有文物和艺术价值的是风雨竹碑,石碑上刻画的两丛竹叶,细看是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传说是关羽身陷曹营时所作,以竹喻志,以画藏诗。虽然知道当不得真,还是非常欣赏这件已被有关部门定为文物的作品。还值得一提的,是金元时期的著名文化人元好问的诗碑,以摸鱼儿词牌,凭吊和感怀刘备从涿州到成都的创业一生。
张飞庙位于桃园办事处忠义店村,距三义宫不过五六里地,其规模比三义宫略小,由“张桓侯庙”和桃园两部分组成。张飞庙始建年代不详,20世纪70年代损毁,但存有明清两代重修的记事石碑。现在的建筑也是90年代恢复并扩建的,有马殿、正殿、享堂和墓冢。正殿有乾隆御笔的“流芳百世”匾额,以及一副楹联:“雄赳赳吓碎老曹肝胆,眼睁睁看定汉室江山。” 桃园是当年哥仨结拜处,现亦栽有一片桃树。园中有亭,亭中据说是张飞夏季藏肉的古井。漫步桃园,发现枝头上居然有花朵在秋阳下开放。而彩塑的结拜兄弟正在桃树中大碗豪饮。这情景,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中国历史上结义的故事多了去,何以刘关张的结拜这么深入人心呢?也许是因为他们这一拜,拜出了一段精彩绝伦的改朝换代的故事,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结拜更应和了广为流传的传统价值观。何为三义?表面意思似乎是三人结义,其实指的是刘的仁义、关的忠义和张的仗义。尤其是忠义二字,被关羽给演绎得正气凛然,千古流传,以致那以后的中国最多的建筑非关帝庙莫属。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结义不只是“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分”的狭小格局,而有了鲜明的政治指向: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就和绿林响马或者江湖黑社会的哥们义气有了根本的区别。即他们的义气,首先是大义——尽管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其大义可圈可点。但是,他们有没有摆脱江湖哥们义气这种小义的束缚呢?当然没有!而且正因为如此,一手好牌最终让哥几个打得稀烂,毁了他们的事业要了他们的命。
关羽对大哥和小弟那是没得说,但是他只论兄弟,不论是非,对兄弟圈子外的人,总有一种排斥的态度。刘备想寻访贤能,他却不以为然。哥哥的话他都听,睿智的军师多次叮嘱他贯彻联吴抗曹的方针,和东吴搞好关系,他只是表面诺诺,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和重视,以致破坏了抗曹的统一战线,最后落得个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结局。
张飞则是在二哥身亡后情绪爆燃,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描写了他的这种状态:“闻知关公被东吴所害,旦夕号泣,血湿衣襟。诸将以酒劝解,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不仅如此,那边诸葛亮和诸臣子好容易把刘备给劝得理性了些,张飞赶回来又把火给拱起来了:“他人岂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如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 激得刘备当即下定了最后的决心,走上了不归路。而这位三弟,尚未等到为二哥报仇的那一天,就让忍受不了他暴虐的部下先报了仇。
刘备在大多数情况下,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从善如流,比他两个义弟脑子清爽多了。但是,二弟一亡,他完全就心智迷失、情绪失控了。在众臣的拥戴下,他刚称了帝,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要给关羽报仇。忠勇的赵云首先站出来反对:“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赵云在大多数情况下仗都打得漂亮,没想到看问题还能这么透彻、尖锐。而这位新皇帝的回答就让人大跌眼镜了:“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群臣苦劝,全不顶用,急了还要杀人。即使是他从来言听计从的丞相亲自具表劝他认清大势,他竟然也不给一点面子了,竟然“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接下来他的出牌不错才见鬼呢!
结局是我们都知道的,大败,四年里这哥仨一个个都追随着去了。但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经他们这一瞎折腾,蜀国原来大好的局面不在了。可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面对这以后的局面苦苦支撑,到底也没有办法把《隆中对》中制定的政治和军事蓝图完整地施行下去,而蜀国后来也成了鼎立的三足中最先断掉的那一足。
唉,成也在义,败也在义。成在大义,败在小义。足以为那些至今尚对哥们儿小义津津乐道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