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回首金陵岸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期待,叶兆言先生的下一部著作,带给读者一个现代化的、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空前繁荣的崭新南京。

    ■ 毛庆明

    草长莺飞的江南四月,得知叶兆言先生要来我居住的小城马鞍山举办讲座,可是我已和朋友们约好再去皖南。无奈,我将入场券交给了麻豆爹,于是,皖南归来,我得到了一份两小时左右的讲座录音,和一本叶兆言先生签名的《南京传》。

    叶兆言先生文字功底深厚。以前读他的《陈年旧事》,民国时期南京城里的人物肖像,跃然纸上。心中很是佩服先生撰文叙事深入浅出的本领。读他的小说《后羿》,感觉先生不仅渊博,还不陈腐,一个民间神话故事也可令他脑洞大开。

    囿于历史知识的极度匮乏,少年时期的我,一直认为在北京城内奢靡玩耍的隋炀帝,是为了一睹扬州琼花的芳华,才修凿了京杭大运河。即使后来知道了大运河的真实功用是漕运,我依然以为,那是隋炀帝将大江南粮仓的稻米运往北京城的唯一水上通道。直到近日阅读了叶兆言的《南京传》,才完全修正了我记忆的错位。

    事实上,隋炀帝绝非声色犬马之辈。“遥想当年,20岁的隋炀帝杨广,从江北的桃叶渡杀过来,统军灭陈,进入南京城,那是何等的英雄豪迈。”六朝古都南京的最后一位君王陈后主,过于依赖金陵的“帝王之气”和长江天堑,兵临城下依然“奏伎纵酒,赋诗不辍”,正是落在杨广手里,随后杨广开科取士,开凿大运河,都是可载入史册的业绩。隋朝先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后迁都洛阳,大运河正是以洛阳为中心,南北辐射。

    马鞍山离南京只有15分钟的高铁车程。女儿小的时候,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我就带着她去中山陵游玩,去雨花台凭吊,在新街口新华书店一坐就是一整天。现在,更有相当一部分马鞍山人,在南京和马鞍山之间,朝九晚五地生活。马鞍山人可能没去过省城合肥,却不可能没去过南京。然而读完叶兆言先生这本厚达510页的《南京传》,我发现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守着一座陌生的城市,我喜欢把玩玲珑剔透的雨花石,品尝不加辣油的鸭血粉丝汤,在落叶萧萧的明孝陵徜徉,可是我并不认识它,更不了解它。

    我必须重新审视这座城市。

    回首金陵岸,只缘起三国。

    赤壁大战后,魏、汉、吴三国鼎足,碧眼紫髯的好汉孙权做了皇帝,定都南京,号称东吴,南京的历史由此开始。东吴被晋所灭,司马炎定都洛阳,号称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以后,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皇室“衣冠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南京)延续晋朝,史称东晋。

    东吴58年,东晋103年。公元420年,大将刘裕废了东晋皇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南朝宋国,开启了宋齐梁陈的170年。而这六个建都南京的朝代,共同构成了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城市建设在这320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在南北不断的交汇冲撞中,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和文化。然而不幸的是,作为古都的六朝,都是以亡国为句点,殊途同归。作为亲历者的虞信,无法正视梁朝的惨败,写下了不朽名篇、六朝挽歌《哀江南赋》。“不名为赋,当视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六朝最后一位君王陈后主写得一手好诗,他的《玉树后庭花》颂的是爱妃张丽华,却成了流传后世的亡国之音。“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丽华膝上能多记,偏忘床前告急封”,隋军攻打建康,前线告急,陈后主却将急件遗忘在张丽华的床头,以至于贻误战机,陈朝灭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张丽华被杨广斩于清溪,陈叔宝却继续在隋朝的长安偏安了16年,从未把亡国之痛放在心上。如此,亡国之殇又岂能是一女子生命所能承受的呢。

    文学造诣在陈叔宝之上的另一位君王是李煜。李煜的爷爷在南京建立南唐,为南京换来了40年的和平和发展,然而北方后周三度入侵,南唐军一溃千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代词人李煜,成了又一位亡国之君。

    平民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在位30年,其子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18年,迁都北平。也许永乐皇帝看清了秦淮河边夜夜笙歌,好日子迟早到头。大明王朝延续了276年,永乐皇帝的迁都当是明智之举。六朝古都,外加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合称十朝都会,唯有明朝不是灭亡于南京。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坐在朱然公园里铺满银杏叶的草坪上,我遥想着葬于紫金山南梅花山内的孙权。三国时,马鞍山是东吴的丹阳郡,与首都建业(南京)咫尺之遥。时势造英雄,彼时的南京,与扬州、苏州、徐州相比,毫无优势可言,正是横空出世的孙权之个人想法,决定了南京的未来和发展,孙权选择了建业,历史选择了南京。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华门明城墙的砖石再厚,也没能抵挡住日寇的铁蹄。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南京留给我们最近、最惨烈的记忆,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一座城市的沦陷,伴随着无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如今84年过去,随着亲历者的离世,历史会被淡忘吗?感谢叶兆言先生,他的《南京传》,是对南京历史相对完整的真实记录,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奇妙旅行。

    叶先生说:“依照古人为前朝写传惯例,《南京传》截止在1949年,以后的南京历史,应该是下一部书稿,可以告诉读者,这已在计划之中。”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期待,叶兆言先生的下一部著作,带给读者一个现代化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空前繁荣的崭新南京。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