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高秋燕 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 ■ 记录:党柏峰 王慧莹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生的路,长度是有限的,但宽度是无限的。从不被人理解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起做长城保护与宣传的志愿者,长城保护宣传的这条路,我一走就是20多年。
“遇上你是我的缘”
记得1987年5月的一天,在榆林宾馆工作的小学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她们宾馆来了一位外国人。她知道我是榆林学院外语系的学生,一直想找外国人练习口语。得知消息后,我立马赶往了榆林宾馆。记得当我走进房间时,威廉正在写东西,是一本关于长城的书。他说他要让全世界喜欢长城的人看到它就能了解长城,了解长城的过去和现在。威廉还拿出一张很大的中国地图指给我看,告诉我在长城路上他这一路的行程。那天,和威廉交谈后,我从心底里开始佩服他。但当时的我还没有想到正是那次和威廉的偶遇竟然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毕业后我到一所学校任英语教师,并兼学校的团委书记。我每天都坚持读报纸。1998年5月的一天,当我读到一篇图片新闻。报道了100多个外国人在北京长城上捡垃圾,并说这个活动是由一个英国人发起,他十一年前曾徒步考察过中国的万里长城。读到这则新闻时,我想这个人会不会就是我曾在榆林遇见过的威廉呢?仔细一算时间,恰好是十一年前的事。
难道真的是他?我想,迄今为止,全世界徒步考察长城的没几个人,外国人更没几个,1987年考察的更不会再有第二个。于是我提笔写了一封信,当然,我没有威廉的地址,信只能寄给报道这则新闻的记者。信寄出大约一个礼拜后,我就接到了威廉的妻子的电话,确认我当年在榆林见到的那个“大个子喜欢长城的英国人”就是她的先生,他已经定居北京,在新华社工作,业余时间从事长城研究和保护。她说威廉一直记得那个来跟他练习英文口语一面之缘的榆林女孩。那年的8月暑假期间,我们两家人在北京见面了,这是11年后,威廉和我的第二次见面。
作为一个在长城脚下长大的当地人,对长城的了解,还有对长城保护的意识竟还不如一个外国人?这次见面后,我思考了很久。至此,我便下决心为保护长城保护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踏平坎坷成大道”
2005年,为配合威廉“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项目陕北长城段寻访和拍摄工作,我用了3个多月时间一边阅读他的英文版著作《独步长城》,一边去寻找书中描写的18年前(1987年)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与威廉有过一面之缘的陕北老乡若干人,了解他们与威廉偶遇的故事,同时了解他们对每天睁开眼睛就能看见的长城的看法。在全程陪同威廉一行在榆林的长城研究工作后,我多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更多的人一起来保护长城。
长城保护并不能仅仅依靠文物系统的工作人员和长城爱好者,更重要的是要让生活在长城脚下的老乡,特别是孩子们了解他们眼前的“那座土墙”和“那个土墩”,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保护长城的种子。所以2014年,我在榆林创办了市区唯一的民办榆林长城主题展馆,展馆面积700平方米,分六个展区:
第一展区:“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摄影展,由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主席威廉·林赛提供策展照片。第二展区是“威廉林赛和榆林的故事”,讲述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主席威廉从1987年到现在30多年来与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结下的不解之缘。第三展区是“长城知识知多少”,关于中国长城的历史与文化,特别是榆林段长城现状和面临的保护问题。第四展区记录了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者20多年来走过的坚实足迹;第五展区是围绕“礼遇榆林”打造长城主题文创衍生品,实现了让万里长城看得见“带得走”。第六展区是“长城达人物品展览”展出长城达人的著作论文、文物手稿以及跋涉长城所用过的见证物品。
目前,展馆已经成了榆林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策展七年来接待了来自省、市、区(县)200多个团队举办研学教育、主题教育等活动,前来观展的有3.6万多人次。同时展馆也是榆林以长城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接待了来自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匈牙利等26个国家的国际友人进行文化交流。
我经常在想如何让更多的当地人了解长城,今年,我们选择了10所中小学开展“长城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今后的方向就要在长城沿线的68个乡村逐步通过“小手拉大手”,通过校园的活动影响到孩子们,然后再去影响大人。
通过我的努力,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长城的未来。作为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我将继续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唤起更多人保护长城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中来。
“传递爱与温暖”
在我眼中,长城是建立友谊、传播大爱、连接世界的桥梁,是全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窗口。20多年来我一直在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在那座通向世界友谊的长城之桥上,我和我的团队留下了许多的印记。印象最深的是为美国小男孩多利安(Dorian)圆梦的故事。
2016年11月,微信朋友圈传来一则消息,一名叫多里安(Dorian)的8岁美国小男孩身患癌症,他希望有人拿着他的名字在中国的那个“长长的墙”上帮他拍张照片。
随后,孩子的爸爸在脸书上写道:有谁认识在中国的人或其他国家的人愿意给多利安发来一张在中国长城上拍的照片,并举着写上孩子名字D-strong的纸片。看到这则消息后,我随即就向榆林的各个朋友圈发出了当天下午四点在万里长城最大烽火台镇北台上为万里以外的美国孩子祈福的海报,号召榆林的朋友们和我们志愿者一起行动。
当天冒着零下20摄氏度严寒,为那个素昧平生的孩子去镇北台打卡拍照的有58人。当天晚上,我就和志愿者一道对所有照片进行了整理,并为录像配上音,第一时间通过热心朋友将榆林的祝福传递给了美国多里安的父亲那里,让孩子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看到了中国长城的雄奇和壮美,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友好与温暖。
大约一周后,孩子的爸爸在脸书上转发了来自中国长城的50多幅祝福照片。短短几天内,长城沿线的众多志愿者借助互联网为孩子送去了祝福,而榆林镇北台的祝福团队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团队。
“让长城走向世界”
这些年来,我的业余时间大多留给了长城,我还动员自己创建的社会组织“榆阳手艺人发展中心”的妇女们利用晚上时间创作长城主题剪纸,这些剪纸作品还在第23届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旅游大会上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我们还利用家乡的特色羊毛毡材质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长城衍生品。这些产品多次被作为礼物馈赠外宾。
作为一名基层社会组织的妇女代表,我参加了G20峰会妇女大会、上合组织国际会议、西安丝博会、中国长城论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对外友好日”等各类国际会议与高峰论坛,每到一处,我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剪刀、红纸现场剪出中国的长城剪纸赠送给参加大会的嘉宾朋友们,有时还会多带几把剪刀现场手把手地教与会朋友剪纸,并且告诉他们中国长城的历史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保护长城不易,但多一个你,就多一份力量”,这句话已经成为我的口头禅。是的,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这已经成为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