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倡导共建地球生命体、设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施长江保护法、成立国家公园、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发布气候变化白皮书、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首发……

2021,用绿色描绘美丽中国画卷


    ■ 李禾

    中国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实施,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稳步推进绿色冬奥……岁末回望,2021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今年以来,全国339个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10月更是超过了九成。1—10月,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6%,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由于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增幅最大的经济体,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超过23%,1.18万个自然保护地已成为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这一年,我们以绿色为底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绿色画卷1: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擘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蓝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点评:《指导意见》让绿色发展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随后上海、浙江、陕西、辽宁等多地因地制宜制定了自己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任务书”。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愈行愈近。

    绿色画卷2:我国首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实施,依法守护母亲河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和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经济带面积只占全国21%,但废水排放总量却占全国40%以上,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至2倍。

    在“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后,长江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其统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生态系统观,将长江流域资源的相关要素、多种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综合平衡和立法稳固,从根本上夯实了长江大保护的制度保障。

    点评: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下了“规矩”,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放在压倒性位置,加大了对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与监管力度,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绿色画卷3:大熊猫、藏羚羊“降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

    7月7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在大熊猫“降级”后一个月,国家林草局也表示,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我国藏羚羊数量已增至约30万只,保护级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近危物种。

    今年5月的数据显示,极度濒危的海南长臂猿,从低谷时的7至9只增长到了33只,第五个家庭群正在形成;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白头叶猴从80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

    点评:“国宝”大熊猫、藏羚羊受威胁程度降级是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极大肯定,但大熊猫仍是中国头号“旗舰物种”,藏羚羊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谓“降级”是指受威胁程度降级而非保护程度的降级,降级并不会影响对其保护的力度。

    绿色画卷4: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7月16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据统计,截至12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94万吨,累计成交额35.14亿元。

    全国碳市场的开市意味着技术先进、碳排放量少的企业在碳市场中将占据优势地位。碳排放量超出规定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可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方式抵销超量排放部分。

    点评:国内外实践都表明,碳市场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绿色画卷5:“双碳”目标顶层设计出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更清晰

    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和2060年的多项关键指标任务,为“双碳”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各地区实现碳达峰。

    点评: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毫无疑问是最热的词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见》在“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是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文件,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方向和任务。《方案》则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提出了具体行动方案。

    绿色画卷6:倡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强音”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蓝图,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景。在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

    点评:“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向世界发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强音。”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明确指出了生态保护的方向和路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绿色画卷7:我国发布首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10月8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这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把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

    点评: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首次发布,表明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斐然。

    绿色画卷8: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发展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作为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同时,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点评:为探索改变保护地管理“九龙治水”现状,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并按照“山水林田湖”实施整体保护和系统保护,从2015年开始我国陆续选取10个地方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今年我国正式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将更好、更快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绿色画卷9:发表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中国理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

    10月27日,国新办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这是我国继2011年以来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外发布的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中国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初步核算,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以上。白皮书还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移转化。

    点评:我国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正如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所说“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绿色画卷10:稳步推进绿色冬奥,在冰雪休闲中饱览生态之美

    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原则。目前,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12个竞赛场馆全部按时交付并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冬奥场馆将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不仅从源头减少场馆碳排放,还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此外,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建设促进了赛场所在地的绿色发展。承办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等比赛的河北张家口崇礼区,实施以体育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生态文明+旅游产业”战略, 2021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辟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崇礼路径”。

    点评:通过高科技等手段,借冬奥会热潮带动“绿色生态+冰雪运动”的体育休闲旅游新风尚,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饱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