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索南才让一家:

一心一意跟党走,坚信明天会更好


    索南才让(左一)一家。

    走亲戚档案

    2021年6月8日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索南才让家庭

    喜讯捎给总书记

    感谢总书记对我们藏族牧民生活的关心,现在我们家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盼头。我们各民族手拉手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生活肯定还会发生很多幸福的变化,我们一家人都盼望您再来青藏高原,再来我们家,看看我们牧民的新生活,扎西德勒!

    索南才让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亚聪 袁鹏

    青海湖畔,海北草场,成群的牛羊点缀在一片苍茫之中,给高原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和灵动。

    索南才让家的玻璃房里阳光正好、暖意融融,阳台上几盆塑花鲜艳夺目,袅袅炊烟飘荡在浅红色瓦片的屋顶。2021年12月2日中午时分,索南才让刚刚从自家草场返回集中安置新村——果洛藏贡麻村,停在院门外柏油路旁的红色摩托车还冒着丝丝热气。

    精瘦、干练,古铜色皮肤、乌黑的头发,这个50岁的藏族汉子,带着草原的豪爽和谦逊。还未开口,笑容先至。“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让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站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索南才让一脸幸福,妻子羊争杰也放下手中的活儿,在一旁甜甜地笑着。

    也是在这个院子里,也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的藏族村,走进索南才让家中,看望慰问藏族群众。

    与藏族群众心贴心地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看到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我感到很欣慰。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好!”总书记的祝福和期望,让索南才让和乡亲们念念不忘、信心满满。如今,在这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海滨藏城”,一段新的民族发展篇章,正在守望相助、接续奋斗中谱写。

    牵 挂

    索南才让家客厅的墙上,三张装裱精致的照片格外醒目。

    从左到右,三个珍贵瞬间,记录着青藏高原上一段温暖往事——

    2021年6月8日,正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索南才让家,每个瞬间都清晰地印刻在索南才让的脑海里。

    “总书记走过来的时候,我和家里人都非常紧张,但是看到他亲切的笑容,心里马上放松了下来。”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做客的一幕,索南才让难掩激动之情。

    “欢迎总书记!”索南才让给习近平总书记献上洁白的哈达,一家三代人把总书记迎进小院。坐北朝南的玻璃房里,阳光透过绣着小花的纱帘洒进来,明亮又温暖。总书记在小院里驻足、环顾,看着宽敞洁净的牧民新居,微笑着点点头。

    一枝一叶总关情。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一直念兹在兹。每一次走进各族群众,总书记最关切的是群众的生活状况。件件生活事,拳拳为民心,群众的点滴冷暖是他始终牵挂在心的国之大事。

    “总书记问得特别细,他对我们牧民的生活真的非常关心,让人感觉心里暖暖的。”索南才让说,总书记走进玻璃房后,最先察看的就是右手边的厕所,“用的是自来水吗?污水怎么处理?”一如既往,总书记十分关注农村改厕工作。

    “现在村里都用上了自来水,污水都是统一的下水管道,集中处理。”果洛藏贡麻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回答。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时间,这一问一答,让索南才让历历在目。“总书记对我们的生活关心得这么细致入微,真的是比亲戚还亲。”

    索南才让家的卧室里,雕花的木衣柜洁净如新,彩色的墙纸和吊顶透着一股暖色调。“总书记不仅笑着夸我们家布置得很精致,还关心地问我卧室住几个人、睡觉冷不冷。”索南才让回忆,他告诉总书记卧室住两个人,床上有电褥子,“总书记微笑着点点头”。

    客厅里,茶几上摆着馓子、麻花和水果,炉子上刚煮开的奶茶香气四溢。“总书记就坐在这里的沙发上,同我们一家人拉家常。”索南才让指着客厅一侧镶着花边的沙发说。

    对于藏族牧民集中安置后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房子你们满意吗?”“家里有几口人?”“搬过来后都做些什么?”……索南才让和大女婿俄赛加一一回答,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一家人脸上。

    当得知索南才让一家收入越来越多、事业兴旺发达,总书记十分欣慰,“很好啊!下一步,你们生活上还有什么期盼、什么打算吗?”

    这么一问,索南才让也不知怎么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没有了、没有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党、衷心感谢总书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挚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了,我们这个党能够发展壮大起来不容易,夺取政权不容易,建设新中国不容易。为什么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

    “长征的时候,红军路过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留下了很多美丽的故事。”总书记接着说,“现在,我们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到哪儿都要问一声乡亲们:还想过什么样的好生活?更好的生活,我们一起来推动、来实现。”

    “总书记说的每句话,我都牢牢记在心里,给了我创造美好生活更大的信心。”望着墙上的三张照片,索南才让深情地说,“一心一意跟着党走,我坚信明天会更好!”

    “看到你们感到很高兴、很亲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看到你们村子变化很大,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维吾尔族同胞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个词很形象。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

    果洛藏贡麻村村民忘不了这一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乡亲们中间,同大家亲切交流。深情的话语回荡在美丽的青藏高原。

    新 生

    17公里外的草场上,有两间低矮的土坯房,石头垒起的围墙高低不平,破旧简陋,在一片广阔之中显得弱不禁风。

    那是索南才让家的旧房子。

    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他们的那天,索南才让郑重其事地拿出了老房子的照片,总书记接过照片,仔细端详:“过去条件确实比较艰苦,现在改善多了。”

    一句话,说出了这个藏族汉子的心声。

    在这个曾经居住了20多年的土坯房里,承载着许多幸福的往事。1991年大女儿叶西拉毛出生,四年后二女儿多杰吉出生。小小的土坯房里,两个女儿嬉戏打闹,留下了许多欢声笑语。

    但有时候,笑容也是苦涩的。

    旧居所在的草山沟地处山脚、交通不便,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吃水难、用电难成了压在索南才让一家人头上的几座“大山”。

    “过去的日子过得很苦,山里进出很不方便,妻子生了病只能忍着,我的两个女儿都只上过小学,其余时间一直在家放牧。”回忆起这些过往,索南才让皱了皱眉头说:“生活也很单调,家里没有电视机,想看电影都得骑马去几公里外的放映点看。”

    苦涩的还有对生活的无奈。索南才让家有450亩草场,如果按照生态平衡的要求,养100多头牛羊不成问题,但由于没钱买牛羊,广阔的草场上只养了8头牛,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不是没有想过扩大养殖规模,但没有资金啊,只能接受现实。”无奈之下,索南才让只好在闲暇之余帮其他牛羊多的人家放牧,增加一点儿收入。

    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在哪里呢?

    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草原深处。

    变化几乎是在一朝一夕之间。2014年,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索南才让一家和其他132户牧民告别游牧生活,搬进定居新村果洛藏贡麻村。

    政府补贴4.7万元、自付1.5万元,索南才让一家人从两间岌岌可危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小院。搬进来之前,一家人一致同意把旧家具淘汰,全部换成新的,“我们的生活就要重新开始了!”

    如今,走进果洛藏贡麻村,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红瓦黄墙的平房小院错落有致,笔直整洁的村道两旁立着太阳能路灯,乳白色护栏内的松树绿意盎然。

    “搬过来后都做些什么?”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之所系。他曾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做些什么?”也是索南才让一家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2015年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响彻中国大地。果洛藏贡麻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索南才让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他一起被识别为贫困户的还有全村639户中的138个家庭。

    搬进新村,索南才让家的日子也豁然开朗。他被聘为草原管护员,一个月工资1200元;女儿是环卫工,月工资2400元;女婿在县融媒体中心工作,每月收入2700元……一项项列举下来,索南才让和妻子乐开了花。

    除去这些固定工资收入,牛羊养殖规模也翻了好几番。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贷款,索南才让逐步将养殖规模扩大到80只羊、20头牛。2020年全家仅牛羊养殖、草原奖补、公益岗位等总收入就超过10万元,家庭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100元,增长到2.1万元。

    不仅仅是索南才让家。索南才夫旦介绍,2017年果洛藏贡麻村实现整体脱贫,村里发展起了牛羊养殖、生态旅游两大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达到36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7678元。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发展稳定增收,游牧定居生活幸福。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中,青海省累计有50多万名牧民像索南才让一样,在县城或集镇定居;青海涉藏地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比2015年增长74%,66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希 望

    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来。

    这是藏族人常说的一句谚语。

    “总书记说过,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们藏族人没有被忘记,我们也没有放弃。”索南才让说,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再加上勤劳的双手,藏族同胞的生活越来越好。

    客厅里的柜子上,摆放着几个荣誉证书,既有索南才让的沙柳河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也有大女儿叶西拉毛县城管局“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索南才让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宣读入党誓词的场景历历在目,“入党后,自己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升,肩上也有了责任。”曾担任村一社社长的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入户宣传医保、低保等惠民政策,为村子的发展献力献策。

    手腕上戴着崭新的手表,身上穿着轻质保暖的羽绒服,“这都是两个女儿给买的。”索南才让幸福地说,如今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他主要干好草原管护员的工作,牛羊都交给了小女儿和女婿打理。对于家庭里的“新分工”,夫妻二人和孩子们都很满意。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总书记的这句话,让索南才让和索南才夫旦念念不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我们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将这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传递下去,一起建设好我们美丽的祖国。”索南才夫旦说。

    海北州委政法委驻村第一书记张明,2021年8月刚刚来到果洛藏贡麻村,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年来,曾多次到访这里的他见证了这个藏族村的蝶变。“这里住房和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备,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提升。”

    虽然张明听不懂藏语,一些村民也听不懂他的普通话,但这并不会阻隔浓浓亲情。宣讲党的政策、防返贫监测、协助加强党建……对于张明来说,在和村民们的交往中,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大的信任。“我们之前的驻村干部做了很多工作,和村民们真的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所以见到新的驻村干部后,乡亲们还是很亲近、很欢迎、很支持。”

    脱贫之后,乡亲们的新希望在蓝天白云下越来越清晰。

    果洛藏贡麻村一旁的山坡上,一间间红色藏式木屋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被一条蜿蜒的木栈道串联起来。

    “2020年年底建成后试运营了半个月,反响还可以,2021年5月正式对外营业开放,尽管有疫情影响,但比我们预期的要好。”看着门口“刚察县岗日梅朵旅游度假村”的招牌,索南才夫旦说,这里的藏式木屋已经承包给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经营,每年能为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元。

    除此之外,通过投资建材市场、藏家生态园、江海矿业、购置生产母羊、集体草场租赁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总体收益超过36万元。“我们用这笔钱为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住房保险、传染病保险。”索南才夫旦说,下一步,村里主要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两大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质量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

    “现在,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在前面。我相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个时候,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

    高原之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豪情展望,激起了藏族儿女的满满斗志。

    沙柳河镇副镇长索南多旦,是一位年轻的藏族干部,对于果洛藏贡麻村的进一步发展成竹在胸:“我们请了西安的设计研究院,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对村子进行整体规划、提升,将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村。”

    索南多旦描绘着未来果洛藏贡麻村的样子,索南才让在一旁听得仔细,也萌生了“再次出山”做点小买卖的想法,“我现在还有精力,还是希望能做点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做奶茶、酸奶、牦牛肉等。”“到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做,让更多游客品尝到藏族的特色美食。”妻子羊争杰在一旁附和道。

    还有一件事,索南才让始终记在心上。

    “总书记从我们家走的那天,我一夜没睡,和老伴说6月8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从今往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是我们家最大的节日。”索南才让说,以后每年6月8日也是全家人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政策的“学习日”。

    一家人的新希望,在浓浓关怀中传递。

    总书记到访时,索南才让的小外孙才5个月大,“小家伙长得很漂亮,看着很聪明。”总书记微笑着说。这个在新居里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见人便笑,依偎在外婆的怀抱里新奇地看着四周。

    外孙女东智布措正在沙柳河镇寄宿制小学读一年级。“她普通话说得特别好,说自己长大后想当一名教师。”索南才让欣慰地说,自己和女儿们没有条件读书,生活的脚步落在许多同龄人之后,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下一代接受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博士,用知识改变命运。”

    “我最想去北京看天安门,看升国旗。”8岁的东智布措,眼中满是憧憬。

    “这也是我一直的愿望。”索南才让说,自己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希望总书记再来家里做客,看看牧民的新生活!”

    记者手记

    总书记“枝叶总关情”

    各民族发展谱新篇

    □ 韩亚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回荡不息。每每回忆起这段“温暖往事”,青海湖畔的藏家儿女在欣喜激动之余,多了几分对未来的畅想和信心。这是高山湖海都无法阻隔的浓浓亲情,更是茫茫时空也无法消弭的国之守望。

    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各民族已经实现了从千年贫困向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共享着更高层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愿景气象一新,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力量无坚不摧。

    一次次到民族地区调研,一次次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实足迹和深深牵挂。在一个个寻常人家、在各族群众中间,总书记嘘寒问暖、谈心交流,豪情展望、谋划部署,传递着党的深深关切和成竹在胸。

    锦绣河山、广袤疆域上,正因有了“枝叶总关情”的念兹在兹、“点滴见初心”的为民实践,像索南才让一样的各族家庭才能在民族的进步与腾飞间,迎来梦寐以求的新生与幸福。

    如何定义“各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形象贴切、寓意深刻的答案——“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今日之中国,各民族守望相助、紧紧相抱,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无数个“果洛藏贡麻村”构成了一幅吉祥安康的美丽图景。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走过了万水千山的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只有继续奋斗、勇往直前,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才能如总书记所言——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