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这一现象体现了当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亲子两代协调家庭资源,共同应对养老或幼儿照料问题。解决“老漂族”的异地养老之困需要国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医保网络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区域医保报销全部互联互通;各级政府加快推行基本服务均等化;构建有利于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制度和文化,相信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老漂族”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将不再遥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如今,在问到家庭准备生二胎或三胎的支撑力量时,答案会出奇地一致——“有老人帮我带”。这其中的很多老人,都是子女从老家“请”来的。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亿。通常,老年人被认为是流动性较低的群体,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不得不“漂”至陌生的大城市。当中,尤以中老年女性为多。这个群体,被学术界称为“老漂族”。
近年来,为解决“老漂族”的生活,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如今,他们的异地就医问题解决了吗?公共服务可以享受了吗?他们还有哪些困难?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个在异地生活呈常态化的庞大群体
邢女士老两口从湖北荆州来北京已三年多,“开始想着,给闺女把孩子带到上幼儿园,我们就回去,现在他们又有了老二,我们可能一时半会儿回不去了。”邢女士淡淡地说。
在刚来北京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邢女士都觉得“别扭”:冬天屋里太热太干,菜市场的菜跟老家的不一样,聊天要说好几遍对方才能听懂,生病了不敢去医院,跟闺女一家一起住也不太方便……
为了解决父母的不便,闺女给老人在同一小区租了一居室,老人有了自己的空间,感觉舒坦不少;去年邢女士爱人因心脏病住院,偶然间发现在北京就医可以实时报销了;晚饭后,邢女士也开始跟着小区的其他老人跳上了广场舞……一些问题得以解决,但另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慢慢适应。“闲的时候还是有点闷,‘五一’‘十一’总想回去看看。”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钟晓慧在对广州家庭“隔代育儿”现象调研发现,“祖父母离开原居住地到大城市里成为‘老漂族’,主要原因是帮助子女照料孙儿一辈”。这也与大样本的数据相契合。原国家卫计委2016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专门照料孙辈的老人占流动老人的43%,约774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生活在异地呈常态化的群体”。
“这类老年人在我国一、二线城市较多。‘老漂族’现象体现着当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在亲子两代协调家庭资源、共同应对养老或幼儿照料问题的同时,也彰显了我国目前幼儿托育和为老服务的不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对此表示。
异地多重因素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困难难免。伍海霞表示,“老漂族”受户籍制度限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户籍所在地,到异地生活后难以被纳入流入地的医疗、老年人福利体系,不能享受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具体表现为:异地就医医保费用报销难,不能享有现居地交通出行、旅游门票、公共设施、老年人养老服务等福利。
除此之外,伍海霞认为精神层面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这部分老年人远离家乡的熟人社会后,社会交往减少,又或多或少被排斥在现居地社会福利之外,缺乏‘归属感’。加之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差异,不少‘老漂族’难以融入居住地的社会生活,孤独感强,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针对照料孙辈的“老漂族”群体,钟晓慧调研发现,他们通常会面临四种困难。第一是生活环境不适,包括语言不畅、居住条件拥挤、缺乏本地社交活动等。第二是育儿的劳累,包括体力、精力和时间的高强度投入,导致生理和心理状态不佳。第三是自身看病难,这涉及社会保险体系跨省市医保报销问题。第四是老年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有时叠加代际冲突,容易引发家庭内部矛盾。“在调研中常听子女提到,如果祖母来帮自己带孩子,祖父可能会因为工作或者需要照顾高龄父母而独自留在老家。”钟晓慧表示,长时间分隔两地,会影响老年夫妻之间的感情。
此外,钟晓慧还注意到,两个因素的变化使得“老漂族”可能要延长“漂”的时间:一是近年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原本只需要帮忙照料1~2位孙辈的“老漂族”,会因为孙辈增加而继续“漂”;二是这两年的疫情防控,导致人员流动受到限制。“这些因素加剧了前面的四个困难”。
医保跨省异地报销问题有所缓解
随着“老漂族”群体的日益庞大和常态化,如何提升这个群体在异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伍海霞介绍,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国家针对异地就医问题制定了相应政策,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部分省区响应号召及时落实,部分“老漂族”异地就医难题有所改善。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在相关会议上介绍,截至2021年8月底,全国所有省份都启动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覆盖了全国87.4%的统筹地区,已有2231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以开展门诊跨省异地结算,占到全国县区总数的76.6%。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下一步,将有序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2022年底前覆盖所有统筹地区。
“随着我国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险跨省异地报销的困难有所缓解,相信未来这个问题会慢慢全部得到解决。”钟晓慧表示。
而应对其他三个困难,钟晓慧认为“需要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供支持”。比如,社区老年服务、护理康复服务、家庭支援服务、住房津贴等等。“目前,我国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服务种类较少,而且不能提供惠及全体公民的普惠式社会服务。”“在此背景下,‘老漂族’很难获得制度化的服务支持,很难满足自己和家庭所需。”
伍海霞提出,在完成照料孙辈的任务后,多数“老漂族”需要面对回乡还是继续留在子女生活地的问题,因为每种选择都存在各自的问题,这增强了自身养老的不确定性。
构建有利于社会融入的制度和文化
不管是去是留,不断完善异地养老服务迫在眉睫。
钟晓慧建议,应以普惠原则逐步增加对异地老年人的福利保障,社会服务尤其要关注“老漂族”中高需求的老年群体。例如,家中有高龄父母(老人的父母)的老人,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收入较低的老人,配偶不在身旁的老人等。“应发展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促进发展照料服务市场,缓解这类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钟晓慧特别提出,要避免因福利措施设计不当,而构成对老人,尤其是女性老人的隐形绑架。她举例说,如果将与父母共同居住作为减免房产税的前置条件,那么会对老年人造成心理压力,担心不过来带孩子或共同居住,会减损家庭福利。“增进‘老漂族’福利需要从老年人自身需求出发,为家庭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方案。特别需要重视性别维度,因为大部分帮助带孙辈的‘老漂族’都是中老年女性。”而对于这部分女性“老漂族”,钟晓慧认为,应特别关注其双重照料的角色,“一个女性在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可能既要照料孙辈,还要兼顾自己老家的高龄父母。在调研中,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
伍海霞认为,保障“老漂族”的幸福晚年,需要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首先,国家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户籍管理方面,进一步推进居住证登记制度,放宽或简化直系血亲的入户政策;将在流入地居住满一定年限的老年人纳入常住人口管理范畴,给予这部分老年人相应的福利待遇。在医疗保障方面,加快国家医保网络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区域医保报销全部互联互通。
其次,各级政府应加快推行基本服务均等化。在幼儿托育方面,应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相应的幼儿托育服务,从根本上降低子代家庭对老年亲代的幼儿照料依靠。在区域社会福利方面,将一定居住年限内的“老漂族”纳入现居地公共设施、老年人养老服务等福利群体,保障投奔子女老年人的福利和权益。在基层社区管理中,要提高社区包容性,争取将异地生活的老年人纳入生活地社区的医疗、照料和文娱等服务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社会层面,要构建有利于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制度和文化,加强互敬友爱、尊老敬老文化的建设与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包容性,降低老年人异地生活的精神压力。”伍海霞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