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烨是一名博物馆策展人,在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里,她热爱并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在她眼中,文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它们便能散发独特的光芒,准确地传达出一场展览所要表达的内容。
■ 口述:左烨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
■ 记录:黄婷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一个合格的策展人,需要对文物有足够的了解
1988年,历史专业的我大学毕业,做了几年教师,后来调动到无锡博物馆文物部工作,此后便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主要负责藏品管理工作,做藏品研究和策展,还涉及到一些藏品保护、文物征集等工作,这都为我以后做策展人垫下了基础。一个合格的策展人,需要对文物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帮它找准位置。
我是2006年来到了首都博物馆业务研究部工作,成为一名策展人。这一阶段,大家都在备战北京奥运会。当时国家领导人来首博参观时,希望让各国来的嘉宾和运动员能看到北京的文物精品,通过“北京文物精品展”了解北京,了解中国。幸运的是,我参与撰写了这个展览的大纲。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展览。“北京文物精品展”当时被称为“一号工程”,这个展览汇集了国内多个重要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精美文物。
参与策展国内第一个关注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变迁的展览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正在筹建当中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文物部工作。妇儿馆是专题博物馆,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的性别理念,以其与传统综合博物馆不同的特点与面貌具备独有的吸引力。
真实物件的搜集、保存、研究是博物馆诞生的缘起和发展的理由。专题博物馆首先是博物馆,因此具有所有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事实是,专题博物馆因为起步较晚,没有足够的积累,怎么构建自己的藏品体系,用博物馆语言来宣传、表达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主张,虽然从业多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工作要从哪里入手,我思考了很久。
专题博物馆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环境的情况和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收藏战略,需要根据自己的藏品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确定自己的陈列展览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挖掘本行业、展示本行业发展历史的内在需求。因此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围绕主题,有计划构建了系统的、特点鲜明的藏品体系。“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展”就是在这种思考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女性的命运在近代百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冲破封建枷锁和封建桎梏的成长历程,在我们博物馆界还鲜有人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同时这一时期的文物存世量相对比较充足,藏品搜集难度不大,所以我把视线放到了这段历史上。
确定把重点放在近现代以后,我跟我的伙伴们便开始策划相关展览。从想到这一点,到开始搜集和整理文物,用了三四年的时间,然后便有了正在我们馆展出的“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
事实上,这是我迄今最满意,也最有成就感的一个展览,因为它呈现了我想表述的东西。在文物征集过程中,也有好几处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女性绘画部分。因为绘画表达的东西最形象,也反映出女性的意识形态,所以我们一开始从征集女性绘画入手。我们最终征集了几十幅近代中国女性绘画。
身为策展人,我仍然时时为中国女性透过笔墨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和骄傲。比如何香凝1944年在抗战大后方桂林所画的《菊花图》,以及陈慎宜的《卫国保家慰我征师山水图轴》。刚刚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中国女性,自觉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跟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投身到了救亡运动中。这两幅画让展览的这部分内容达到了它该有的高度,也让展览更加圆满。
然后是服饰类。妇儿馆不是服装博物馆,但是在做“风尚展”的过程中,我们从变革的角度出发,征集了一批清代和民国的女性服饰,利用它们展现了女性身体解放的过程。
值得高兴的是,“风尚展”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去年还入围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也已在国内好几个博物馆巡回展出,广受好评。展览出版了配套的书籍。我的一个朋友是驻波兰使馆的文化参赞,我送给她一本书。她看完后跟我打了很久的电话,说她是流着眼泪看完了这本书,认为中国女性很了不起。听到这些,我很高兴,为这本书以及这个展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们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关注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变迁的展览。近年来,很多博物馆开始把目光放到女性主题上,但这些展览大多和女性形象相关。如今我做了近代女性变革的展览,通过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谋求自身解放与追求男女平等的历程,来表现妇女是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人关注当代中国女性,展示当代中国女性,她们有更多值得展示与讴歌的东西。
希望每一件文物都能散发独特魅力
我喜欢我的工作,也一直享受其中。不仅是我,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热爱这个行业,我们部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我喜欢跟我们部门年轻人一起坐在大办公室工作、讨论,一起整理文物、一起做展览。这几年,我们部门分工协作,做了“风尚展”“南方少数民族织锦展”“北方妇女剪纸展”等多个自办展览,在落实好每件文物与展品、每个文字的过程中并不容易,有时候还真的有点难,但我们大家都非常享受工作的过程。做完这些以后,这些年轻人迅速成长了起来。今年,我们又策划了一个女军装展,反响也很不错。
博物馆如今它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北京,注册的博物馆目前有197个,博物馆的观众数量也成倍增长。2020年,博物馆接待的观众是5.4亿人次,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逛博物馆已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民精神生活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些年来,博物馆界的策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博物馆的策展人,跟艺术馆或美术馆的策展人会有些不同,需要对文物有很好的理解与诠释。展览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面向的是哪些观众,要对观众表达什么?这些都需要思考清楚。策展和写文章是一样的,需要有逻辑,只是文物不像文字那么灵活,所以需要更合适的呈现方式。
展览用文物说话,对于经手的每一件文物,我都很喜欢。我想大家只要一接触文物,也会喜欢上它们,因为在它们的背后,包含了人类的智慧。有人在看展览时,常常会问,这个值钱吗?还有人会问,你们的镇馆之宝是什么?但在我眼里,每一件文物都一样,它在合适的位置就会散发出它独特的光芒。
“风尚展”里的许多展品与当时普通女性的社会生活相关,这些文物通俗易懂,可亲可近,和观众没有距离。在这个展览中,每一件展品都在它们合适的位置上,散发着它们独有的魅力。我希望每一件文物在展厅里面都能找到最好的位置、最佳的角度,然后以它自己独特的魅力,传递出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