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李驰旭 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文化服务站创作室创作员
■ 记录:何蒙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90后的我,从舞蹈起步,表演、配音、作词、编剧、导演……全身心投入军队的文艺工作中。在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我的身份是创作员,但得到的锻炼是全方位的。军队文艺的正气、热血、青春滋养着我,使我获益匪浅,助我不断成长。
古诗和舞蹈是我创作的厚壤
我出生在军区大院,从小听着《一二三四歌》、看着“双拥”晚会长大。我的父亲从事军旅文艺工作50多年,从我记事起就每天看着、听着和军旅艺术创作相关的人和事。听着《长征组歌》从初创到不朽的故事,看到伯伯叔叔们把青春与激情投入到舞台和荧屏,我萌发了从事军旅文艺创作的种子。
从4岁起,父亲开始要求我每周背20首古诗词,一首像《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长诗可以顶替3首,刚开始背也不知道诗中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凭感觉认为那些文字有律动,读起来有意思。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瑰宝,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撬动了写词的兴趣引擎,培养了“诗感”,也让自己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在一次文艺演出中,我看到军区文工团的哥哥姐姐们,通过舞蹈迸发出力量、展现出情感,一下子产生了学习舞蹈的冲动。当我向父母提出要学舞蹈时,父母郑重地和我谈了他们的看法,父亲讲:“舞蹈这门艺术很神圣,也值得我们为它付出,但学舞蹈也是一门苦差事,你能不能坚持下来。另外,你还要考虑,现在学舞蹈将影响文化学习,缺少这个基础支撑,将来头脑空空、四肢发达怎么办?我和你妈妈更希望你能按照正常成长路径读书考学。”
我向父母保证:不怕吃苦一定能坚持下去,兼顾文化知识学习!经过再三恳求,最终父母勉强答应了我的要求。11岁的我如愿考进了原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5年的学习,吃了不少苦,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开始练功,压腿翻跟头,然后学习通过舞蹈表演表达情感、讲述故事,从中理解舞蹈的内涵,体会舞台表演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和思考理解。每周末都去北大、人大找老师补习文化课,课余时间就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这也为我之后转行编导、歌词创作、剧本撰写等奠定了基础。
“命题作文”是考验更是提升
如果说儿时的成长经历和学生时代的专业学习训练,带给我艺术感觉和艺术启蒙的话,那毕业后的自主学习,为我提供了转行创作编导的方向指引。分配工作后,为了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我认真学习研究以前老师们创作的优秀作品,从一首歌词中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从一台晚会中感受带给官兵的力量鼓舞,从一部剧本中领会其中反映的火热部队生活。同时,我还在北大中文系和国际关系学院暑期学校中,系统学习了文学、历史、哲学和英语等课程。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也慢慢摆脱了业务“小白”的囧境,完成了自己第一次导演节目、第一部拍摄作品。2018年我们单位调整组建为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紧贴备战打仗、倾心服务基层的更高要求,让我们面临的创作任务更加复合多元,大型仪式教育、晚会节目编导、剧本歌词创作、文艺骨干培训等等,需要的不仅仅是业务素质,更是对政治站位、基层意识的全方位历练考验。
2020年11月,军委召开基层建设会议,集中研究破解新时代基层建设新情况新问题。随后,军委机关下达陆军创作拍摄反映“发挥营一级作用”专题片的任务。如何按要求高标准完成任务,成了摆在我们全体创作人员面前的难题。
完成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不跑题”。经过多少个不眠夜的集智攻关,我们围绕任务抓定位、依据《纲要》定主线、根据主线写故事,牢牢把握思想性和故事性、时代性和传统性、现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做到了艺术服从于战斗力建设、故事服从于基层实际,确保片子既有教育性、指导性、示范性,也不失艺术性、戏剧性、感染性。
基层是孕育艺术的沃土
有两件事印象深刻。一个是今年6月,我担负央视强军故事会陆军专场的相关节目导演和编剧,但受疫情影响,原计划由原型连队出演节目调整为其他单位代替。刚开始,我还担心找其他单位,能不能展现原型连队的精神内核和作风气质。但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参与演出的官兵全都来自基层一线,剧本里的故事就是平常生活,舞台上的场景就是日常所见。他们的表演生动感人,非常成功。在采写《一把军号退敌兵》的故事时,我每天都跟着连队的司号员,从起床熄灯到三餐集合,从训练冲锋到队列出操,看到官兵们闻令而动、听号而行,深切感悟到故事中吓退敌人的表面上是军号声,但实质是官兵们誓死杀敌的血性胆气起到了威慑作用。这些理解在随后的创作和排练中进一步升华,使整个故事更加鲜活饱满,也坚定了我融入基层、学习基层,热爱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动力。
另一件事,是2019年我们陆军宣传文化中心集中五个月的时间拍摄了《永恒的征途》《千万里,我们牵挂着你》两部专题纪录片。从华北到华南、华中、西南,再到西北、塞外北疆,从平原到高原,从雪山到沼泽,从夏天到冬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追寻着红色火焰永不熄灭的真理,记录着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强军故事。在徐州在溆浦,我们感受到了新型作战力量的势不可挡;在奇台在腾冲,我们见证了边防官兵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朱日和,我们领略了红色钢铁洪流的磅礴力量。对于我们,这既是组织赋予的光荣任务,更是一个接受革命教育和思想洗礼的过程,杨永松、张中如、万海峰等一个个老红军战士,他们用革命生涯的鲜活事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传统课,同时这也是一次心灵接受洗礼的“旅程”,更是当代革命军人重塑自我的历程。
深入创作感知苦后甘甜
几年创作,我体会到其中艰苦细致、漫长痛苦、纠结较劲的历程。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参加外景拍摄堪比野营驻训,随时考验着“野战生存能力”,之所以能一直坚持下来,是不忘初心、坚守情怀产生的动力。
记得在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拍摄期间,山高林密、道路险阻,且紫外线强烈,我和很多同志被烈日晒脱皮;在夹金山雪山拍摄期间,海拔高、气温低,大家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头晕呕吐,登山前夜还遭遇宜宾地震及多次余震,突发情况导致难以按照既定设想采访拍摄;在新疆乌拉斯台边防连,风大气温低,同时还出现下雪的天气,风雪相伴的边防线上,我们跟随着边防官兵的脚步,用镜头丈量祖国的边防线。
今年在强军故事会《最后三百米》节目创作时,为了体验官兵们强行军120公里后的感觉,我邀请连队的老班长带我跑武装5公里。当穿上战术背心、背上步枪、挎上手榴弹,瞬间感觉喘气都困难。跑的过程中枪背带把肩膀勒出了血印、作战靴把脚磨出了血泡,好几次都想放弃,但想到故事里的先辈们,想到一同奋斗的老师们,身体的苦就被内心的意志拯救,最终坚持了下来。
回头想想,收获很甜:几年下来,我的作品涉及电影、纪录片创作——如电影《营在前沿》编剧,扶贫院线电影《铁拐》文学策划,扶贫纪录片《千万里,我牵挂着你》导演、编剧,纪录片《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文学统筹等;艺术表演,如在首届全国相声小品大赛《梦的调色板》饰演女特种兵,在央视一套、三套播出的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中饰演北大学生欧阳慧等;歌词创作,如《奋斗强军》《跟着你》《星火相传》等等。我也被单位评为了“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19年度“四有”优秀军官,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嘉奖两次。
在创作中成长,这些经历激励我不忘初心、不负情怀、奋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