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梁高雅
隆冬时节,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双楠村沐浴着暖暖的阳光,黄岩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展陈室里,清香弥漫。
“黄岩古法红糖技艺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合作社生产的红糖,就是采取黄岩传统榨糖法制作的,也做了一些创新,口感好、甜度高、杂质少……”合作社运营经理蔡蕙蕙正向参观者介绍展陈室里摆放的琳琅满目的红糖产品。
由于父亲是一名古法红糖老糖师,在头陀镇农村出生长大的蔡蕙蕙,从小就喜欢吃大人们熬制的红糖。大学毕业后,她曾在广东一家上市公司工作。2010年,她毅然辞职,和丈夫一起返乡创业,从父辈手里接过糖勺,从事红糖的生产和销售,传承并创新黄岩古法红糖制作技艺,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1年初获评浙江省“最美巾帼新农人”。
传承古法,连环锅里熬出好糖
走进合作社制糖工坊,11口连环锅映入眼帘,制糖师傅不停地将碾压机中的糖水倒入第一口锅中,灶头两位生火老师傅不停地往里添加甘蔗叶,锅里的甘蔗汁沸腾着冒着热气。
“黄岩有数百年的榨糖历史,用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红糖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蔡蕙蕙介绍,家传的榨糖古法采用直风枪灶和11口连环锅,通过榨汁、旺火、赶水、打沙等工序进行纯手工熬制,“头锅和尾锅最为关键。头锅师傅要有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杂质。尾锅师傅要根据颜色和搅动糖浆的黏度来准确判断可否出锅,早了晚了都会影响红糖品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品尝了一口新出锅的红糖,带有一股甘蔗的自然醇香。蔡蕙蕙告诉记者,秘密就在第11口锅上,许多榨糖坊顶多使用10口锅,他们增加了一口。“增加一口锅,大大提高了蒸发速度,减少了甘蔗汁在锅里的煮制时间。时间缩短了,红糖会呈现淡淡的桂花黄色,有浓浓的甘蔗香味。”
蔡蕙蕙回忆,回村那年,她和丈夫都才30来岁,在当地红糖制作行业里属于年纪轻的。“黄岩古法红糖曾经盛名一时,因为种种原因,进入21世纪后日渐衰落,做古法红糖的师傅也越来越少。当初,我们选择回乡创业,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重振黄岩红糖的辉煌。”他们聘请了具有三四十年制糖技艺的师傅,来掌握各个生产环节。
年轻人更有活力和闯劲儿。蔡蕙蕙认为,黄岩古法红糖也需要一定创新,从而既保留古法工艺的精髓,又能提升生产效率,但老一辈榨糖人的观念和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创业初期,他们时常为此发生矛盾。
比如,老技师习惯随意出入生产间,榨糖过程生产的甘蔗渣等杂质也不扔弃,这些习惯给红糖品质和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蔡蕙蕙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进入生产间必须换上工装、洗手,不得随意出入;甘蔗渣等杂质必须全部倒掉,这样做虽然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她认为值得。蔡蕙蕙最终说服了老技师。
求新求变,提升产业效益
一个现代产业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利润来支撑。同样,重振黄岩红糖产业的辉煌,也需要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和供应,蔡蕙蕙决定选用优质糖蔗品种,在本地流转土地,组织村民进行科学种植。
“经过反复比较,我们选用了浙江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糖蔗品种,如桂糖58、新台糖22等。”蔡蕙蕙介绍说,从甘蔗选种,到栽种、收割和加工,他们都要全程参与和监督。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种植,收割后,根据产糖量结算。合作社会不定时对合作农户的土壤和作物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违规,就终止合作。
由于品种选得好,加上土壤营养元素平衡,本土种出来的甘蔗产糖量高,而且,和从外地采购相比,节约了一大笔运输成本,本地种植户也因此增收。蔡蕙蕙介绍,合作社现有21个合作户,他们每年增收幅度都超过15%。农忙时,他们打理自家甘蔗田;农闲时,则到榨糖工坊帮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针对黄岩红糖产品样式少、目标消费群体单一的短板,蔡蕙蕙和团队研发出红糖烤糖、红糖姜膏、陈皮红糖和甘蔗酒等衍生产品。当地烤糖多以白糖烤糖为主,红糖因为还原糖成分较低,制作烤糖工艺要求很高。她和团队反复实验,终于制作出了微甜、酥脆的红糖烤糖,上市后十分火爆,并获得首届“浙江省十大农业特色小吃”称号,被列入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红糖姜膏获得了2020年台州市最佳伴手礼称号,陈皮红糖作为红糖产品的新尝试,推出后也获得不错的销量。
为改变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模式,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蔡蕙蕙创立了“糖多令”品牌,并对包装进行了升级,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销售额逐年上升,2021年超过了1000万元。
“现在看来,纯手工熬制的红糖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我们正在研发自动化生产线,如果成功将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当然,传统工艺的独特风味还得保留。加工量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也会跟着提高。”蔡蕙蕙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