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冬奥女大学生志愿者

在奉献中展现青春风采


    林雨欣

    宋丹阳

    杨昕蕾

    仇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孔一涵

    从住宿后勤到颁奖礼仪,从新冠防疫工作到场馆媒体运行,北京冬奥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冬奥女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10天后,北京冬奥会开幕,她们将全力以赴投入冬奥志愿服务中。作为冬奥志愿者的“半边天”,年轻的女大学生们为冬奥贡献着至关重要的巾帼力量,而她们也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张“最美名片”。

    宋丹阳  接下父亲的志愿“接力棒”

    “在刚收到成为志愿者的正式通知时,我是很激动的。不仅能够站在国际的舞台上为祖国的大事做贡献,还圆了我从2008年就有的‘奥运梦’。”首都师范大学志愿者宋丹阳笑着说。说起宋丹阳的“奥运梦”,时间还要追溯到14年前。2008年8月8日早上,北京奥运会开始了最后一天的火炬传递,而还在上小学的宋丹阳也跟随着老师们一起迎接奥运圣火。隔着迎接圣火的广场,身为志愿者的父亲维护现场秩序的身影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宋丹阳接下父亲的志愿“接力棒”,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对她来说也有了不同的意义。

    “在志愿者培训过程中,也会要求我们提前去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在活动中,时常有同学向我们问起志愿工作,我能从中感受到同学们对冬奥高涨的热情。”宋丹阳说。在冬奥城市志愿者的面试现场,她也能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同学们对冬奥会的期待和向往都让宋丹阳更珍惜冬奥志愿者的身份,也决心将冬奥志愿工作做得更好。

    “冬奥期间,我将参加住宿领域的服务工作。其实我现在还不清楚具体的服务对象,但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运动员,我都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住宿服务给大家良好的体验,为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也希望我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冬奥出一份微薄力量。”宋丹阳有些腼腆地笑了。

    林雨欣  “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

    对于正处在大四毕业年级的林雨欣来说,成为冬奥志愿者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我的工作岗位是新冠联络官综合协调办公室,我们主要任务是在北京冬奥顺利举办的同时,尽量保证‘零感染’,尽可能将新冠肺炎疫情感染风险降到最低。”首都师范大学志愿者林雨欣说。“新冠联络官综合协调办公室”这个部门成立时间并不长,名字也长得有些拗口,但林雨欣却能流利地报出它的中英双语名字,这都是不断参加培训和努力学习的成果。

    “尽管我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但我们部门需要和许多外来涉奥人员进行有关疫情防控的沟通。无论是医学专业词汇,还是书面礼貌用语,都需要反复斟酌使用,以免引发冲突。”回复第一封邮件时,“如履薄冰”的心情林雨欣仍记忆犹新。为了更准确地回答外国涉奥人员的疑问,最初的那段时间,林雨欣几乎《防疫手册》不离手。随着对手册内容越来越熟悉,林雨欣对中国详尽的科学疫情防控措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后来,哪怕是在休息时间,她也会打开这本手册仔细研读。

    “新冠联络官机制成立于东京奥运会,它的诞生时间很短,并且需要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与最新的疫情形势进行调整。因为没有足够的案例参考,所以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挑战。”林雨欣说,“但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做好协调工作,努力保障每一位涉奥人员的安全。希望我们国家的努力能被世界认可,为世界奉献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会!”

    杨昕蕾  “朝着更好的自己前进”

    早在2021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颁奖礼仪志愿者杨昕蕾就已经投入到为期一个月的冬奥闭环训练。身为德语系的学生,报名志愿者时的杨昕蕾还不熟悉训练的内容和礼仪要求,但经过层层选拔、面试与日复一日的辛苦训练和不懈努力,如今的她动作标准、仪态大方,已经完全是一名合格的冬奥颁奖礼仪志愿者了。

    “颁奖礼仪的动作虽小,但不能有一点偏差。托盘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能遮挡运动员的镜头画面,否则会影响颁奖典礼的观赏过程;在引领运动员时候,我们步伐需要保持均等;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要冷静地处理。同时,还要注意全程保持微笑,展现志愿者的风采。”说起颁奖礼仪的要点,杨昕蕾侃侃而谈。

    然而从容的背后是信念与汗水。在去年八月的闭环训练中,杨昕蕾白天接受老师的高强度训练,晚上还与同学互相录像,纠正彼此的动作。在休息时间,汗水和泪水有时会同时滑落,然而没有人退缩。在互相的拥抱与鼓励中,杨昕蕾坚定地朝着更好的自己前进。

    “尽管训练很辛苦,但我依旧为颁奖礼仪志愿者这一身份感到荣耀。能够站在现场,见证运动员们付出多年努力与汗水,终夺奖牌的荣耀时刻,我也与有荣焉。”杨昕蕾说。

    如今,杨昕蕾已经进入北京冬奥闭环,即将正式上岗。为了让每一位冬奥志愿者都无后顾之忧,全力投入服务工作,学校团委为他们准备了“惊喜礼包”,里面有保障志愿服务正常开展学习和生活的“暖心”物资。此外,为了让志愿者们在闭环里也能过一个温暖的春节,学校团委还从传统民俗出发,为冬奥志愿者举办了“迎新春过大年”系列活动,包括包饺子、写福字、扎灯笼、体验滚铁圈、抖空竹等传统游艺。

    “冬奥会开幕越来越近,现在我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我希望能在冬奥会这个体育盛宴中做好本职工作,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不辜负自己的汗水,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杨昕蕾笑着说。

    仇琳  “学有所用,为北京冬奥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9年,我入学的第一天就在校园内的大屏幕上,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的回信,其中‘为建设体育强国多做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这句话,坚定了我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贡献的决心。”谈到成为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的缘起,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仇琳这样说。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仇琳将以国家体育馆媒体运行业务领域混合采访区助理的身份,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2021年4月,仇琳参加了国家体育馆冰球测试赛,这段经历给了她很大的“刺激”。“当时比赛结束后,我陪一位新华社记者扮演的‘外国记者’从采访区回媒体工作区。这位记者一路上都用流利的英语问我关于北京冬奥会的问题,因为培训课程里都有这些内容,所以我能顺利地回答。但当他问到国家体育馆的历史、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历程等问题时,我就答得有点磕磕绊绊了。”仇琳说。

    冬奥会赛时,媒体运行志愿者要面对的是中外媒体记者,可能被问及的问题会更多样更复杂,需要志愿者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这让她暗下决心“恶补”相关知识,一定要把媒体运行志愿者的工作做到位。

    媒体运行志愿者不仅要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冰雪运动发展有充分的了解,还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仇琳一边搜集大量体育相关资料,做好赛时志愿服务时被提问的准备,一边每天强化英语练习,并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她就每天在网络上打卡。“这些努力都不会白费的,它让我觉得很充实。”仇琳说。

    仇琳介绍,她除了完成北京冬奥组委规定的培训外,还参加了学校为志愿者特别定制的课程学习。“当时,参加培训的每个人都轮流上场练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各种语言此起彼落,我置身其中,感到既兴奋又骄傲——学有所用,为北京冬奥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正是志愿者的责任和担当。”仇琳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