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北京理工大学碳测团队:

做好北京冬奥会“碳”盘点,为今后赛事碳测提供中国经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北京冬奥会将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百分之百使用绿色电力;四个场馆首次应用全球最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兑现“碳中和”承诺,北京冬奥会正从能源、建筑、交通、设备、物资、碳汇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应用低碳设计、低碳技术、低碳材料等多种节能黑科技打造一届绿色奥运。

    “可以看出,中国为实现低碳办奥付出了诸多努力,这些努力和措施到底能减少多少碳排放,最终是否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应该被全世界实实在在地看见和认可。而我们正是想通过科学的监测和测算,使北京冬奥会碳减排贡献有据可依、有数可查、有物为证。”近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教授在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向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和冬奥会绿色办赛的需求,2021年9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魏一鸣教授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国家速滑馆等多所高校及单位,研发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实现冬奥会碳排放数据多源采集融合与全景式智能管控,评估冬奥会对京津冀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联动促进效应,最终提出冬奥会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方案。

    纵观全球,历史上曾成功举办过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其中也有不少赛事承办方宣称实现了低碳,但也因过程不够透明而受到一定质疑。

    余碧莹及其团队负责项目中“冬奥赛事全景式碳排放智能管控与交互技术及示范”这一课题。她认为,项目要达成的目标很直接,“我们要回答的就是北京冬奥会到底有没有实现碳中和,以及如何实现碳中和。”

    谈及项目难点,余碧莹告诉记者,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北京冬奥会的“碳”盘点,即将每一项减碳措施的效果、剩余碳排放、如何实现碳中和等明确化,将每一项减排贡献真实透明地测算出来。

    二氧化碳的产生与人、设备、物资消耗、环境等都有关系。为了更准确可靠的测算出与碳排放相关的人、机、物、环活动情况的基础数据,项目团队开发了“测算控谋”技术体系,将碳排放相关数据监测、核算、评估和管控功能集成于一体,为北京冬奥会的智能化低碳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及碳中和调控方案。

    “我们引入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装备,来监测与碳排放相关的人、机、物、环的活动水平。基于监测到的数据,对能源、建筑、交通、设备、物资等多个类别进行核算,测算出科学可靠的减排贡献以及剩余排放量,才能为最终实现‘碳中和’提供准确的调控方案。”余碧莹解释。

    同时,余碧莹介绍,为实现低碳管理智能化,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均安装了智慧能源管控系统。

    以水立方为例,项目团队在水立方监测水、电、热实时使用情况的同时,会将数据实时展现出来。经前期测算,水立方的减排贡献达到6万吨二氧化碳。

    除了实时了解能源使用情况,智慧能源管控系统还能有效监控能源的过度使用,“针对无人区域进行分区域分功能的调控。”余碧莹说。

    为践行“零碳”理念,项目团队还为国家速滑馆票务服务打造了“零碳”小屋,小屋选材环保、可回收利用,搭载“‘零碳’智能控制、展示平台”,实现电气系统智能控制,并可展示用能、供能、碳减排、室内环境等。目前,小屋已投入使用。

    “‘零碳’小屋顾名思义,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碳排放。”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沈萌副研究员表示,团队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示范应用告诉全球,实现“碳中和”可以从各个方面努力。

    此外,该项目还将形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解决方案和低碳成果全球宣传方案,以及冬奥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白皮书, 向全球展示北京冬奥的低碳行动、减排贡献,以及对主办地的发展促进作用。

    “我们引入全方位的监测设备,再结合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的测算,希望能够提出一套适用于大型赛事活动的碳排放监测、测算的标准及方法论,让今后的赛事都有中国经验可以参照。”余碧莹说。

    为最终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碳中和目标,余碧莹还呼吁每一位参与北京冬奥会的人员,尽量选择低碳交通出行,身体力行地践行光盘行动和垃圾分类行动,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继续为碳减排做贡献。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