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吃饱吃好问题,必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我国是人口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国内粮食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22”上,聆听了多位权威专家的分析和建言。
杜鹰:把食物自给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观点摘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现阶段我国农业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带来的食物自给率下降。要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农业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们从过去的吃不饱到吃得饱,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供给侧一些性状的改变,国家的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中,食物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
杜鹰回顾了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入世20年,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大进小出已经成为常态。从品种看,我国的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而油料、大豆、肉类和奶类等蛋白类食物进口增加较多,热量自给率或者说食物自给率从2000年的96.7%,下降到2019年的76.9%。未来15年,我国缺的仍然是高质量蛋白食物。”
他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快速上升,“因为生产成本上升得快,农业的比较优势失去了,竞争力弱化,因此农产品进口量增加,食物自给率就下降了。现在看来,我们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食物自给率下降。”
杜鹰指出,要把我国食物自给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从而确保我国的食物安全,就要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一是要立足国内,关键上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一是要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打造安全可控的海外供应链。
唐华俊:种子和耕地是两个关键因素
观点摘要: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解决13~15亿人口吃饱吃好问题,必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要解决好我们的吃饭问题,吃饱而且吃好,种子和耕地是两个关键因素,而科技创新又是关键之关键。”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说。
唐华俊回顾了我国育种事业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后,我国培育和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粮豆油新品种,进行了五六次更新换代,每更新一次都带来了20%左右的增产。而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大概占40%。
唐华俊表示,品种对粮食增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贡献,主要得益于育种技术的创新,比如,组学技术、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育种方面的许多突破得到实现。“现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正在引领育种产业进入智慧育种时代,将来种业科技会有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耕地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唐华俊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高质量耕地数量也少,因此未来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又要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壤质量,非常具有挑战性。“重点是提升耕地质量,以前我国2/3的耕地是中低产田,近几十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采取其他措施,地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规划,到今年高标准农田将建成10亿亩,可以稳定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
唐华俊指出,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壤质量,需要科技创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也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他介绍说,现在推行的植物工厂技术,包括人工光源系统、营养液循环系统、数据采集、栽培控制系统等技术发展和应用,不仅打破了传统耕地利用方式,还缩短了作物的生长周期,大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相比露天栽培,设施栽培的产能可以提高2~10倍,植物工厂可以提高40倍以上,而垂直农场可以提高1000倍以上。”
“总之,科技创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唐华俊说,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有很大提升,但在一些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仍大有潜力可挖。他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就要优先完善农业科技的政策体系,优先理顺农业科研的体制机制,优先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优先布局农业科技基础研究,优先支持涉农企业提升科研应用能力。“解决我们吃饱吃好问题,必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当然,根本出路还是在于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