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依托山水资源和茶园风光,升级茶产业,打造“生态+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农旅收入过亿——

黄龙岘:“穷山窝”变身百佳范例


    黄龙岘村的姑娘们在采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隆冬时节,驱车来到黄龙岘,只见漫山的矮茶树、满山的细翠竹、潺潺的溪水、热闹的街市,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餐馆连点成线,点缀乡间的精品民宿连珠成串。

    黄龙岘是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江宁区重点打造的黄龙岘金陵茶文化生态旅游村,拥有3000亩茶园、5000亩林地。曾经,因为交通闭塞、农产品销路不畅等原因,这里的茶叶卖不上好价钱,村民收入很低,村庄也成为贫困村。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村组织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茶园风光,发展茶产业,打造“美丽经济”,形成了“生态+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昔日的“穷山窝”蜕变成“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农旅收入过亿元。

    品牌建设,走出“深闺”不愁销

    从1987年开始,村民阮从凤就在村里的大集体茶场当炒茶工,茶场解散后,她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种植茶叶,并干起了炒茶的老本行。“我的炒茶手艺还不错,能炒出龙毫、棋枪、雨花、龙针等不同种类的绿茶。”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掌握雨花茶炒制手艺的炒茶师傅。

    虽然做得了一手好茶叶,但阮从凤家并没有因此致富。一直以来,黄龙岘大部分村民以种植、加工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日子大多过得紧巴巴的。主要原因是黄龙岘的茶叶一直“养在深闺”,卖不起价,还经常滞销。

    这一状况直到近些年才彻底改变。

    2013年,牌坊村与江宁旅游产业集团合作,通过示范引领,建立了黄龙岘茶种、管、养、采、炒标准化生产体系,引导茶农进行科学种植和加工,使黄龙岘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村企合作培育打造黄龙岘“龙针”“龙毫”两大茶叶品牌,并进行了积极营销,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黄龙岘的茶叶渐渐走出“深闺”,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近年来,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也让黄龙岘茶叶销售插上了一对金翅膀。和许多当地村民一样,阮从凤也学会了网络销售,成了一名销售达人,把村里的茶叶和其他农副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她自己的收入也年年看涨。

    “过去,我们村的茶叶靠村民走街串巷叫卖,现在,村民坐在家里也不愁茶叶卖。”黄龙岘村党支部书记唐国庆说,“价格也有了很大提升,以前顶多卖100元一斤,现在,我们的高品质茶叶卖到了2000元一斤,还常常供不应求。全村的茶叶年销售总额达到3600万元。”

    村企合作,点亮“美丽经济”

    “2013年,江宁区引导江宁交通建设集团和江宁旅游产业集团,与江宁街道和牌坊村联合打造黄龙岘金陵茶文化生态旅游村,实施了生态旅游绿道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和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并以茶文化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唐国庆说。

    在村企合作建设之下,黄龙岘的公共基础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人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庄变美了,又有茶文化的加持,很快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许多商机。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与街道、村按照入资比例成立黄龙岘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黄龙岘金陵茶文化生态旅游村景区的经营管理。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公司把农家乐、小超市等投入小、回报快的项目全部让给村民经营。

    “除了卖茶叶,我还做了糖醋大蒜、萝卜干、农家豆腐卤等农家特产在景区卖,卖得很不错。”阮从凤开心地说。

    村庄成了景区后,村里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纷纷返乡创业。景区从林饭店的经营者阮从林、黄红林夫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原来一直在外地务工,黄龙岘“火”了以后,他们回乡创业,尝试经营农家乐。“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家庭总收入由过去一年10万元增长到现在50万元左右。”阮从林乐呵呵地说。

    目前,黄龙岘村52户村民中就有43户经营农家乐等,户年均经营收入在50万~100万元之间。

    与此同时,牌坊村进一步深化村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大了招资引资力度,又先后引进了服装厂、针织厂、印刷厂、机械设备厂等多家国资、民营企业,创造经济收入超1500万元,同时解决了村里近20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因地制宜,盘活闲置资源

    研学基地、茶文化体验民宿、水厂主题工装风民宿、文旅体验空间……在黄龙岘,这些新奇的旅游设施常常让游客们欲罢不能,流连忘返。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几年前,这里很多地方还是废弃或闲置的空房和荒地。

    位于景区的客来聚山庄就是在一片闲置的宅基地上建起来的庭院。山庄老板陈长城和妻子原来在省外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4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和商机,两口子毅然返乡创业,投资80多万元,利用父母家闲置的自有房和宅基地,建起了一个集餐饮、民宿、休闲农业为一体的农旅山庄,并将其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年营业收入过百万元。

    唐国庆介绍,这几年,村里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土地营运、资产收益等多种发展模式,积极引入社会民间资本进行开发,盘活了废弃的小学校舍、水厂等村集体闲置房屋和土地,使多个农旅融合项目顺利落户,“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村民享受的福利更好了,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