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吴苏锦 发自北京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也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1年北京申报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时的2条线路、54公里运营里程,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时8条地铁线、200公里,再到今年冬奥会时的27条地铁线、783公里,以及两条以奥运命名的线路,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见证了北京“双奥之城”的蝶变。
2月14日上午,2022北京新闻中心邀请记者走进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简称“轨指中心”),参访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指挥调度大厅,探寻地铁“大脑”高效运转的秘诀。
北京地铁一天开行10700列车,高峰时段820组列车同时在线,如何保障这些列车准时准点、安全运行呢?秘密就在轨指中心一期指挥调度大厅。这是一座直径长达63米的圆形大厅,一块巨型显示屏矗立于中央,13个扇形区域环绕四周。“这里就是北京轨道交通的‘大脑’, 对全路网各线路的列车运行、设备运行、客流组织等进行全方位的集中监测。中间的大屏实时反映着路网各线的运行情况,一个个移动的小圆点,代表着一列列穿梭运行的地铁列车。如果哪一条线路出现故障,超过预警时间,就会自动在大屏幕上跳出来显示。”轨指中心副总经理方志伟向记者介绍,这里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中枢。
为做好北京冬奥会的配套保障工作,去年底建成通车的地铁11号(冬奥支线)成功升级为智慧地铁线路示范线,这也是科技赋能地铁的缩影。相比其他路线,11号线以乘客需求为视角,以智慧服务为核心,建设了乘客信息服务中心后台系统,综合应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实现融合进站、乘客召援、智慧广播等技术系统的应用。“新首钢站已实现乘客智慧进站,测温、安检、身份识别等一次通过。地铁内还特别新增了可视化的乘客召援系统,乘客可以与站务人员实现视听对话,进一步提升了乘客出行的舒适度和体验感。”方志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广智慧地铁线路。
目前北京地铁工作日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相当于每两位市民中就有1人乘坐地铁,轨道交通已成为北京市民出行的最佳选择。这种绿色出行的交通方式,与小汽车出行相比,1位地铁乘客可减少77%的碳排放,照这样计算,北京地铁一年可减少碳排放738万吨,相当于4.1亿棵树木的吸收量(约4个亚马孙森林)。这对缓解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