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首钢滑雪大跳台、“赛事碳排放”小程序、“零碳小屋”“无水免冲生物厕所” ……

北京冬奥碳减排量已近100万吨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

    建筑垃圾变身3D雪花

    零碳小屋

    无水免冲生物厕所

    ■ 澜欣

    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地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双奥遗产。北京冬奥组委2月11日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表明,北京冬奥会践行绿色环保、传承自然的建设理念。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在建设之初就同步考虑了赛时使用和赛后遗产的双重要求,制订形成了场馆遗产计划。北京冬奥会共使用了14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

    北京冬奥会新建、改建的7座冰上场馆、9块冰面,均使用了环保型制冷系统和环保型制冷剂。北京冬奥会研究制定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不仅是这届冬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

    北京冬奥会还带动了工业遗址复兴。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表示,位于首钢的工业园区里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是利用首都钢铁公司的冷却塔等工业资源进行升级改造的,这一组大跳台在北京冬奥会后不会被拆除,将成为世界首座永久保留使用的滑雪大跳台。

    北京冬奥会二氧化碳减排量已近100万吨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观众主入口处,一块深蓝色大屏幕惹人注目,它就是北京冬奥会全景式碳排放智能管控与碳普惠云平台。

    冬奥碳测平台分为人机物环监测、碳排放预测、碳排放管控和碳谱惠交互等几大业务板块,能将实时监测的场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还能根据场馆运营相关活动水平实时追踪碳排放的变化和减排情况,预测北京冬奥会期间场馆新增的碳排放。

    通过这个冬奥碳测平台,可给北京冬奥会算一笔碳排放的大账。据测算,仅“冰丝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累计减排贡献就有9.2万吨,相当于近920万棵树一年平均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表示,据对所有北京冬奥场馆30多项低碳措施和技术进行总测算的结果,目前北京冬奥会二氧化碳减排量已经接近100万吨。

    “赛事碳排放”小程序动员全民参与绿色奥运

    在上述实控大屏右下角,还能看到一个“碳普惠”专业板块,这是动员全民都来参与绿色奥运的碳排放减少行动。有兴趣的人只需在自己手机上,下载一个叫做“赛事碳排放”的小程序,然后将自己有关衣食住行的每项内容都上传这个平台,该系统就会自动测算出你今天减少了多少碳排放。而这个系统显示大屏还可以把每天排名前十名和总体排名靠前的网友姓名展现在屏幕上,以此告诉公众,实际上碳排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都能为北京冬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绿色力量。

    “零碳小屋”可实现“自给自足”智能调控

    国家速滑馆西北侧有一座独立的零碳示范建筑:“零碳小屋”,冬奥期间作为‘冰丝带’票务服务和应急咨询站点。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介绍,“零碳小屋”拥有零碳智能控制平台,可谓“五脏俱全、食粮充足”。它可利用屋顶的风机和太阳能光伏板供应清洁能源,满足室内空调、办公设备、外墙大屏等用电需求,并装有热回收系统、电能储存系统,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与智能调控,达到零碳排放。建筑本身也使用了环保可回收的钢材料,小屋可以拆装移动循环利用。

    “无水免冲生物厕所”全程不见水

    在寒冷的露天滑雪场,运动员们怎么上厕所?水管会不会被冻住?答案是:300多座可移动的“无水免冲生物厕所”,已在多个冬奥会比赛场馆、志愿者服务区等场所使用,而且根本不用水冲。

    无水免冲智慧生态厕所的研发企业甘肃张掖兰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兰介绍,这个厕所外形与街头、景区的移动厕所相似,但厕所里没有上下水管,马桶下方是个“方格子”。之所以不用水冲,是因为厕所使用了微生物降解技术,既可实现粪污“隐身”,无臭无味,厕所还可以随意移动;一年仅需更换一次生物菌,就能将废料变成有机肥。

    人们如厕时,排泄物会顺着马桶内部的机械装置进入生物仓,生物仓内遍布的是一种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这种菌群是专门针对排泄物的组成部分培养的,可以将排泄物有效分解掉。100个人的排泄物,经过菌群分解,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的量。经过降解的排泄物最终会变成有机肥料被运走,实现资源再利用。

    生物仓内还设计了特殊高温处理工艺,能快速升温到60~70度以上,不仅能加快分解速度,提高处理效率;同时还能杀死病原微生物,防止病原扩散。针对臭气,特别设计和构建了生物除臭菌剂,利用生物转化技术实现除臭效果,使用者闻不到一点臭味。厕所里还安装了空调取暖,马桶圈也设置了加热功能,让如厕更加舒适。

    建筑垃圾变身冬奥花坛里的3D雪花

    长安街沿线的冬奥主题花坛里,漂亮的3D雪花不但科技感满满,还蕴含着“零碳”的深意:原本不起眼的建筑垃圾等城市固废,通过3D打印变身雪花。

    “这些‘雪花’的原料是城市固废,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雪花雕塑的出品方、中碳春田(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长春说。

    城市固废主要包括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矿山垃圾等,是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助力“零碳”冬奥,中碳春田研发制作了园林小品,把无用的垃圾变成轻盈美丽的“雪花”。其使用的3D打印固废技术,具有省模板、省材料、省人工、省垃圾外运的优势。据悉,长安街沿线花坛的展示结束后,“雪花”将被回收,循环利用。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