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女的书,封内照片上的她依然发浓如墨、肤白胜雪,像是一朵透着幽香的梅,更像一泓静水流深的湖。
■ 徐茂雯
翟明女是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毕业之后,我留校继续读研,她回到老家淮安工作。此一别,就是20多年。杜甫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原也是可以理解的存在常态。偶尔的电话也是有的,一次是十多年前她向我寻找一位老师的电话,一次是去年她给我寄书之前。
明女给我寄来她的学术专著《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这是我压根儿想不到的。我想不到明女会寄给我博士论文,我满腔热情地认为她寄给我的是个人诗集或散文集;我想不到明女在这个年龄完成博士学业,我们早已四十开外、青春不在;我想不到明女会以今文《尚书》为研究对象,做着考据训诂如此寂寞的工作。
遥想同窗时光,彼时的明女文静清秀、聪慧敏捷,言语温婉而自带光辉,她学过绘画,我见到她给女同学速写,少顷工夫便可告成。大四时,女生们在常熟中学实习,周末,在莫城中学实习的男生们来串门,大伙儿就一起爬虞山、游兴福寺、登剑门,短头发戴眼镜穿白色针织套头线衫的明女,与同学们畅谈欢笑,言辞潇洒,那时节天清气朗、阳光明媚。
《尚书》是上古之书,它的难懂是出了名的,连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都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但明女偏偏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她深爱今文《尚书》,孜孜矻矻,追本穷源,听说在淮阴工学院就开设过“《尚书》阅读与研究”课程。因为这个难以割舍的爱好和对学术专精的追求,她考取扬州大学著名尚书学研究专家钱宗武教授的博士生,执弟子礼,潜心研究《尚书》学。《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基于她的博士论文,经修改后出版,是她博士学业的心血结晶。钱宗武教授在《序》中对明女的研究赞许有加,认为“全书理念新颖、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方法科学,既超越了传统的考据之学,又显现出当代学术研究之趋势,可为上古典籍的汉字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尚书》难懂、资料匮乏,在日复一日的文献资料爬梳中,明女发现“《尚书》的汉字文化研究目前明显薄弱,研究成果不多且零散,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尚书》中已被关注到的汉字仅有罚、德、天、慎、和等几个汉字。”这是现状,也是明女论文可以履践的前人之肩。明女采取了“竭泽而渔”“穷原竟委”穷尽性的语料整理方法,将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短发干练的明女,论文同样爽利飒然。《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一书结构极其简明,从章节的标题来看,貌似不过研究了天、德、罚、民、酒五个字,提炼与阐述了“敬天文化”“明德文化”“慎罚文化”“保民文化”“饮酒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但明女的研究却是相当坚实的。众所周知,谈神说玄容易,说文解字很难。明女20万字的论文,却字字饱满厚重,从悠远的中华古文字、古文化中来,旁征博引层层递进,考据训诂精准稹密。我非常佩服明女简洁明快的论述风格,短句式,果断利落,表意明确,让令人头疼的今文《尚书》变得可以一读、可以亲近。这是明女的高明处,也是她以一己之力对今文《尚书》研究、推广与传播所作的贡献。
完成博士学业有多辛苦,试过的人都知道。正因为我是半途而废者,我很想知道明女是怎么做到的。读博期间,她还要工作,还要一人同时分饰女儿、母亲、妻子的多重角色,难道她的一天有72小时?难道她拥有三头六臂?看明女的这本书,封内照片上的她依然发浓如墨、肤白胜雪,像是一朵透着幽香的梅,更像一泓静水流深的湖。
明女也研究古今中外的诗,尝试创作旧体诗和新诗。她在微信上对我说,“茂雯,我想和你一样成为一名诗人。”我吓得不敢接话,以她的底蕴一定会写得很好,她把我想走的路都走完,是想让我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