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国人再次感受到竞技体育的巨大魅力。而其“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更让我们看到我国为全民健身需求做出的群众性运动的战略部署。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站上奥运赛场,但是我们都可以参与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进家庭的热潮中,赛场内外,我们看到更多的家庭在运动中挥洒汗水与泪水,在运动中收获团结与友谊,在运动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明芳 王恒
每天早晨5点,家住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西街的张明跃早早起床,烧上一壶热水,收拾妥当后,就从家里出发,沿着瓯江绿道开始慢跑。
绿道“穿树而过”,曲径通幽,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晨跑爱好者。“大爷,早啊,又来锻炼了。”“老张,你这速度比年轻人不差啊。”……
每天早晨10公里或者5公里的长跑,这是72岁的张明跃坚持多年的习惯。
他跑回家的时候,妻子熊佩兰也开始在附近的公园打上了太极拳。
如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开始意识到运动和健康的重要性,他们走出家门,参与各项体育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进家庭,体育运动正在万千家庭中蔚然成风。
运动,是身与心的最好历练
张明跃家庭是邻里皆知的“运动达人”,也是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热心人。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多年的军旅生涯让张明跃热衷于体育运动。2012年,他和几位喜爱长跑的朋友一同创建了龙泉首支老年长跑队。
“当时成立队伍的目的是为了让身边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没想到我的老伴儿也积极参与进来。”张明跃说。张明跃曾连续三年带领长跑队参加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他和妻子一同参加马拉松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张明跃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如今,龙泉市已经成立了长跑协会,他是最初的组织管理者,协会成员目前已经超过500人。
“体育运动让我的身体更健康,让我的家庭更和睦,让我所在的社区邻里更和谐。”说起体育运动的好处,张明跃有感而发。
他所带领的这支老年长跑队不仅是运动先锋,更是一支志愿团队,张明跃在长跑队中发起成立了银龄志愿者团队,将体育精神和社区服务精神结合在一起,在跑步之余,解决了社区许多“老大难”问题。
因为热爱长跑,他和老伴儿以及长跑队的很多成员还是越野赛志愿者。“在越野赛道上做志愿服务,仿佛找回了当年那个在马拉松赛场上驰骋奔跑的自己,激情与活力迸发,那是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张明跃说。
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还是做志愿者,每个跑道上张明跃都做到不遗余力。同时,他也带上妻子,两个人一起追求最简单纯粹的快乐。2019年,张明跃家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家庭,2020年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与张明跃家庭一样,运动和助人也是周登延家庭的底色。
家住江苏扬州的周登延是扬州市奥运火炬手公益协会的秘书长,谈吐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的周登延,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位七旬老人。而这也得益于他多年的体育锻炼。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长跑这项运动,周登延回忆,1968年,18岁的他和哥哥作为知青到了杨寿镇知青点,由于物资匮乏,没钱买车票,他经常跑步23公里回到石塔社区的家中,往返就是46公里。就这样,他养成了长跑的习惯,一跑就是50多年。
2006年,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开启,迄今为止,周登延只因生病和儿子结婚缺席过两次。周登延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08年,那一年,周登延成为北京奥运火炬手,高举祥云火炬奔跑在扬州街头……
2011年,周登延在体检中查出了肾癌,但他并没有被病魔击倒,积极配合治疗之后,病情出现了好转,不到半年,他又开始奔跑起来,成为战胜癌症的“马拉松斗士”。
“在城市里跑步,总会遇到有困难的人,不由自主地就想帮一帮。”周登延说。
“运动和助人是对一个人身与心的最好历练,能让生命经历更为丰盈。”周登延说,热爱运动,让他找到了快乐的真谛,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运动,是体与育的完美融合
“运动不仅是强健体魄,除此之外,它还教会我们更多。”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全国最年长登顶珠峰的女性陈旻说。
今年53岁的陈旻对于登山运动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她的生活中,健身已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登顶心中的高峰,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运动,拳击、重装爬楼梯、山地长跑。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不能出门的时候,她就在家里跑,厨房到客厅来回20米,她每天跑750圈约十公里,跑了一个月。
陈旻对运动的热爱也影响着家人。女儿小的时候,最喜欢跟着陈旻去跑步,边跑步边欣赏自然风景,运动的快乐从此在女儿心中深深扎根。
长大后,女儿出国留学,身处异地的她因为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经常跟陈旻哭诉。陈旻就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女儿,“在登山探险中我也曾经多次身处险境,前面的路是不可控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态度。”陈旻告诉女儿,遇到困难,要懂得团结合作,要学会迎难而上,一步才会比一步高。
而正是陈旻以身示范的榜样作用,激励着女儿在异国求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最终提前毕业。
虽然是家中的独女,但陈旻的女儿没有半点娇气,她在国外依然坚持健身锻炼,和母亲视频时也会骄傲地说:“妈妈,你看看我的马甲线。”
“一个人的健康是对家庭的负责,对家庭的贡献,保持身心健康是对家人最大的爱。”陈旻也常对家人这么说。
“运动给人带来的益处是钱买不来的。”陈旻说,运动带给陈旻健康和魅力,让她在人群中总是光彩夺目。
“现在年轻人经常说的躺平,我认为那是缺乏运动的表现,如果长期坚持运动,发生的不仅是肌体的变化,整个人的心态都会特别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陈旻说。
对此,周登延也深信不疑。虽然曾身患重病,却没有放弃希望,勇于同病魔抗争,而这一切也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周登延的父亲周之骧是一名抗日老兵,参加革命时还不满15岁,烽火岁月,周父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转入地方工作后更是兢兢业业。
“如今父亲97岁了,他94岁时依然要拄拐走路锻炼,身体还不错,我想除了战争年代淬炼出的好底子,也离不开他老人家平时积极地锻炼。”周登延说,父亲90岁之前一直坚持通过跑步锻炼身体,这种对运动的执着追求一直感动着他,也是他坚持运动的动力之一。
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体育拥有一种远远超过我们理解的身体健康的概念,应该淡化一点‘体’,强化‘育’,重视它的教育作用。”白岩松认为体育不仅仅能提高身体素质,更能上升至心理层次,是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梯子,帮助其成为更全面的人。
运动,是家与国的信念担当
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冰球运动员郑恩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能延续家族为国效力的传统,我感到无比光荣!这是我梦想已久的时刻!虽然对手很强大,但我们一定会拼尽全力!
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上,首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男子冰球队备受关注。对于担任副队长的郑恩来,有些人可能不熟悉。
郑恩来出生于体育世家,他的妈妈、姥姥、姥爷都是跳高运动员。他的姥姥正是我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也是我国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郑凤荣。
1957年11月17日,20岁的郑凤荣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的跳高场地上纵身一跃,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但遗憾的是,在郑凤荣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参加过奥运会。
2月10日晚,中国男子冰球队首次亮相冬奥赛场,郑恩来赛后说:“这是我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能穿上这身衣服,是一生的荣幸。能代表我奶奶(郑恩来称姥姥为奶奶)参加奥林匹克,非常高兴。我奶奶天天给我打电话,给我加油。”
1997年3月5日,郑恩来出生在加拿大,中文名原名郑泰,因为他的生日和周总理是同一天,为致敬周总理,郑凤荣为其改名郑恩来。
郑恩来3岁的时候,妈妈就把他放在家门口的冰球馆里学滑冰,5岁的时候,姥爷段其炎就带着他学冰球,16岁打职业联赛。
2017年5月16日,在郑凤荣80岁大寿那天,郑恩来表态愿意放弃加拿大国籍,代表中国队出战2022年冬奥会。冬奥会比赛结束后,郑恩来发文:我的职业生涯还很长,我仍然会尽我所能。无论是2026年的米兰还是以后,我都随时准备着再次为国效力。
“为国效力”,这是这个体育世家每个人心中的信念。
郑恩来还有个妹妹,叫郑妮娜力,从小练田径。2018年11月12日,在20岁生日当天,郑妮娜力选择加入中国国籍。为了参加东京奥运会,她用两个月的时间参加了西班牙七项全能大赛,最终拿到了奥运会的入场资格,实现了奶奶郑凤荣的奥运梦。
2021年8月5日,在东京奥运会七项全能比赛中,郑妮娜力在100米栏和800米项目上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最终以6318分获得女子七项全能第十名,这也是中国选手在奥运会该项目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对于兄妹二人而言,郑凤荣对他们的运动生涯影响很大。他们不仅继承了奶奶的运动天赋,也继承了她的体育精神。
“家人传给我的体育精神——拼搏,这也是中国人的精神。”郑恩来说。